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读信 精选

已有 12903 次阅读 2008-3-27 11:24 |个人分类:我的父母与学生时代|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整理自己过去的信件,发现我留下的最早的信,是78年刚上大学时父亲写来的。他给我这封信时,差不多就是我现在的年龄,而今父亲已是耄耋之年 。 父亲写一笔很有颜筋柳骨的毛笔字,我在幼儿园时,他就教我。他的硬笔字,也同样的有个性(见图)。三十年了,信纸已经发黄,文字中很多的鼓励,如果没有这白纸黑字的信,我也许就忘记了他当年的话。我不知道我是否曾经接近过王国维所说的那三种治学境界,每一种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我明白父亲对我的鼓励,也很感激他三十年前给我写这样的信。




    我不是勤于写信的人,但总是把来信保留下来。现在翻看这些信,集了二三十年的纸、字一起摊开在我面前,好像揉作一团的历史和时间在桌子上被展开来一般,一页又一页,翻开过去的日子,让我明白,一路走来,曾经有很多人给过我关爱、鼓励、帮助和希望。

    过去的信写得认真,字里行间,透出亲情友情恩情。不用读信的落款,只看那笔字就知道是谁在说话。 看信,有了一种美感。对于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看着他们的信,就像牵着他们的手一样那么亲近,真有点不敢相信那些文字,是曾经活生生的那么一个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我保留的最晚的一封信,是2004年4月一位老师的信,一纸谦和的文字和真心的勉励。那以后就没有收到来信了,嘎然而止,让我多少有些感伤。 不得不说再见了,“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再见了,“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如今的社会,天涯海角的人们,都用网络联系感情。写信,贴邮票,收信,拆信,回信的程序被键盘和屏幕代替;即时的聊天、电话、视频传递所有的信息。一切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或者没日没夜的泡在网上也没有问题。屏幕上的字都是一样的宋体、仿宋体,再也看不到字如其人、手随心动的千变万化了——这和当今这个充满追求个性的世界似乎不大和谐,但和快餐文化却很一致。一旦离开了网络屏幕,一切又变得有点飘渺,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一转身,留下的是怅然一片。如果今天还有人寄手写的信,它应当代表一种特别的眷顾和心情,一种不一般,一种施舍,一种奢侈…;收信的人也会感动无比,万分珍惜,或者受宠若惊。

    我不指望还能收到那种写在纸上、可以拿在手中的信了。那样的愿望,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有点不合时宜。也许再过二十年,连笔和纸也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我们都要去适应;现在要学会在网上用lol,yy,wk… 才行,否则就好像跟白痴差不多。但我也不愿意丢掉曾经有过的东西。所以决定把自己的一些信收到博客中来,让自己不会忘记过去。这些生活中没有多少关联,但又是关于自己的一点一滴,多了以后也许会成一条线,连接起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再用博客把纸的信接在数码的时代上,把现在延伸到将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9584.html

上一篇:草原黄昏
下一篇:科博五十有感
收藏 IP: 68.36.2.*| 热度|

3 刘用生 杨正瓴 Madeline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