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尊权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半年时间了,单位内部网络上时常会有怀念朱先生的文章,每次读到这些,心中总是有些感动在里面,由于研究领域的关系,我与朱先生一起共事并不多,但也有一些,时常想起,也让我为之怀念和心存感动。读了看了同事们的文章,想了许久,还是有了一些写些东西的感动。前些年,读了《南渡北归》,从中了解到我们国家那一代人在战争年代成长,逐步走向卓越的大师们的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他们也逐渐的离我们远去,就像该书封面中讲到的那样,“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朱先生应该属于我们研究领域的大师,有幸的是,我与他在一起工作过近9年的时光。最后一次见到朱先生是在他病重的前两个月,中午,他在同事们的搀扶下去餐厅吃午餐,走过他的身前回过头,叫了一声“朱院长”,看到他明显的消瘦了很多,知道可能是由于之前做了一次手术的原因,听到他面带笑容的回了我一声,我就匆匆走过。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最后一次。9年时间中,聆听朱先生的教诲有过几次,从中深刻的感受到朱先生对工作生活的那份热爱,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两次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是2004年在武汉开全国会议,会议结束后,我们一起回郑州,由于朱先生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组委会安排的车一定送朱先生到火车站的贵宾厅上火车,朱先生执意不肯,他说:“我有同事陪着,你们就放心回去吧”,我们一行的同事知道这是朱先生怕麻烦人家,故意这样做的。我们也附和着他,之后一起通过长长的候车大厅,爬上爬下上了火车。第二次是在2008年在上海召开的CORESTA会议,这个会议是国际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组织的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朱先生做了报告,在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国内外学者同时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不断,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许多,也许这时的场景很好的诠释了朱先生从事烟草科研60多年来的卓越学术成就。当然,还有一件工作中的小事,那次是我参加朱先生在农业室组织的一次烟叶质量评价的评吸会上,我正好坐在了朱先生的旁边,我们都点上了一支评吸样品,精力集中的抽起来,我眼睛的余光看到朱先生是如此的认真,当然,这也是难得的向他学习的机会,我也将我自己对这支烟的评价写了下来,朱老看看大家都评价的差不多了,他也写了自己的意见。这时,他对我说:“小李,你年轻,你先讲讲你的评价,不用先听我的,我年龄大了,很多时候评价会有偏差,还是你先讲吧”。当我每次看到同事们写的怀念朱先生的文章时,我都想起这件事,事情不大,朱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信任和关怀,真的让我感受很深。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朱先生离开了半年了,我自豪于曾经和他同事过,曾经聆听过他的教诲,受到过他的信任和关怀,这些足够影响我,感染我,感动我。
朱先生一路走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