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故事说某国王春天给每人一粒花籽,并宣布种花最美丽的人将获得王位。秋天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但最后国王宣布获选者竟然是一位没种出鲜花的人,因为他最诚实。其实国王给的花籽是已经被煮熟的,没有人可以种出花来。
用专业的话说,这是海市蜃楼现象:表面看起来很美甚至唾手可得,而实际上并不存在或存在于另一个方向。用通俗的说,这叫挖坑,前人设计或规划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目标,后面的人就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科学研究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坑,但在科学精神如“挑战不可能”、”勇于尝试”、“创新突破”、“不做怎么知道不可能”、“别人不可能不代表自己不可能”的语境中,大家都不会轻易的去贬低他人做的事情,塑造了一派和睦繁荣的假象。
但科研的坑的确有,比如永动机、心肌干细胞,而且说不定很多坑。所以,尝试过后要及时止损。不是不鼓励尝试,虽然科研活动很多时候的确要勇于第一个吃螃蟹,但另一种机制,即止损机制,也不可或缺。否则,就可能产生争奇斗艳的虚假繁荣。再宽容的机制,再多的资金投入,都会是浪费。
以美国举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领域研究因同时具有除污染物和产能的美好前景曾在十几年前风头无二,但现在已经极少有资金再支持此类项目了。这就是说,一定知识储备后,如果还不能产业化实用化,就要及时止损或至少暂时不做。
又如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等微污染物污染,因它们持续大量的使用和排放曾一度让大家非常担心,所以美国环保署(EPA)和地质地理协会(USGS)联合做了一次持续多年的大范围饮用水厂调查。结果发现并没有很多微污染物进入饮用水厂,即便有少量出现,现有水处理工艺也能较好的去除它们。所以,虽然PPCP问题及相应处理技术仍然在环境和废水中有所报道,但已逐渐退出了饮用水安全科研领域,因为已没必要继续填坑。
联想最近审稿的一些稿件,我感觉科研活动中其实是有很多大坑的。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仍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主动投坑。虽然我不否定这些领域的成果在一些领域曾取得了巨大的贡献,未来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只为欣赏、兴趣、或好奇而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在至少环保这种应用型领域是无法长久的。有些发达国家学者曾经宣扬的技术思路,曾经昙花一现,但到现在国外人自己都已经极少资金支持了。那我们就要好好想想到底是为什么,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万一是个坑,自己还自娱自乐玩得很嗨,那就贻笑大方了。某些纯水条件下的高效除污技术、或者概率如火星撞地球般的污染物对另一种污染物的影响,说的好点,那是跟风似的科研,只说明专业水平不够;说的不好,这就是不会开花的花籽,花开的越好其实越暴露种花人的功利心,徒然让人唏嘘。
说到底,每个科研领域在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都应该回头想想,目前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不断的叠加新名词把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又加水的捣浆糊当成创新?还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又或是否独辟蹊径绕开以往问题?若果如此,则该领域的任何新事物都是可以支持的,不足也是可宽容的,而老事物也不会一直凭噱头浪费社会的资源。另一方面看,我们常说要创新甚至勇于创新,但如果不破旧(或伪创新)不止损,又如何真创新真盈利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