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1)东汉

已有 1665 次阅读 2021-8-2 15:25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 作 者 】顾晓鸣
【 ISBN 】978-7-532648924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

笔记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编撰。北宋时,有人将晋代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记述了从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史事。
刘知幾称之“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
历代重要注本有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清代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另有南朝梁刘昭的《补注后汉志》。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撰。全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后合为一书。
对于陈寿的文笔,叶适称“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尔,要终胜固也”(《习学记言序目》)。
重要注本有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此外还有清代杭世骏的《三国志补注》、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近人卢弼的《三国志集解》等。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晋书》是修撰的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二卷,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后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记述了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的史事。
《晋书》十志成就很高,郑樵论之“本末兼明,惟《晋志》可以无憾”(《文献通考·经籍考》)。
注本有近人吴士鉴、刘承干合注《晋书斠注》。 


“人心思汉”是两汉之际最大的社会政治资源,刘秀一定是接受了《尚书》“民为邦本”的思想,视民心为政治的本源,视汉德为祖业,以恢复祖业汉德为政治目标。
开国之后,刘秀继续道德的政治和政策,革除新莽苛政乱法,以人为贵,不断释放奴婢,大赦天下,举冤狱,出系囚,减赋省刑,行田租三十税一,解除边患,安民生业,创造了被王夫之称为“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读通鉴论·卷六》)的光武时代。 


纵观东汉皇后,大多出生尊贵、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自觉的干政意识,在她们身上,交织着后位、帝位之争,外戚、皇权、宦官等多方面权力的争夺。 


党人群体遭受的集体禁锢,体现了东汉末年腐朽朝政与宦官势力的污浊,士人的政治诉求既然无法上达统治中枢,酝酿在民间的离心力量正在逐渐抟成。
东汉王朝内政和外交格局的演变是考察士风转变的重要参考因素,坚守心中道德理念和治国情怀的士人,建言献策者有之;以死明志者有之。
扫除中央离心势力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了,失败背后所存在的经验与教训,代表着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脊梁。 


郑玄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遍注群经,会通今古文学。且不区分今文古文,而是兼采今文家说,不求所谓一家之师法,而求其是,哪一家所说符合事实,就取哪一家的说法。
一般来看,西汉的今古文之争或许利禄之争的色彩更浓厚一些,而东汉的今古文之争则更多的是学术层面上的争论。
这种不求权威与否,只求是不是的做法,受到了当时和后世众多学者的认同。尤其到了清代,一批学者追随郑玄的治学路向,唯求其是,巩固了学术求真的根本宗旨。 


作为统治集团的士大夫群体,自然会想方设法统一经书文字,以达到统一学说,统一思想,平息纷争的目的。
这种做法也被后世所广泛接受与继承,如三国魏正始年间的三体石经,唐代初年颜师古校订五经文字,唐文宗时郑覃校刻开成石经,以及后来的蜀石经、宋石经、清石经等等。
经书解释的多样性,意味着政治思想与政治信仰的多样性。历来中国的统治者都面临着思想文化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这样一个课题,传统中国社会,很少有跳出这一框架的土壤。
这种历代对文化学术思想的不断统一,固然有其正面意义,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上的统一往往会破坏文化的多样性。 


原本属于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习俗被糅杂进东夷的文化体系之中,使他们与华夏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两者能够保持稳定关系的重要因素。
此时的中原王朝,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圈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在此后两千年的岁月中,中华文化圈的主流价值形态及其影响力在东方经久不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298048.html

上一篇: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史记 汉书(4)汉 下
下一篇: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2)三国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