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谷物大脑——阅读笔记

已有 2635 次阅读 2020-2-24 19:32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谷物大脑
【 作 者 】(美)戴维·珀尔马特(美)克里斯廷·洛伯格
【 ISBN 】978-7-111-49941-1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第一版

笔记

你的大脑重达3磅,血管总计长达10万英里。拥有的神经元数量比银河中的星星还多。是人体中脂肪最多的器官。 


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通常不是死于某种特定的小病,而是死于多种并发症,就像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材料风化、生锈,管道和电器陈旧,墙壁开始有不明显的细小裂纹。在房子的自然老化中,你在必要之处修修补补。但是除非你拆掉重建,否则老房子永远不会变新。每次修补都会为你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是最终整栋房子必须要完全重建或者到处需要大修。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当疾病出现时我们可以去找医生看病,并期待医生用最新和最好的药快速治好我们。这种做法有两点不妥之处:第一,这种处理方法的侧重点是疾病,而非健康;第二,治疗本身往往会带来危险的后果。 


除了热量、脂肪、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之外,食物还是一个强大的遗传表达调节器,这意味着它可以改变我们的DNA,可以让我们的DNA变得更好或者更糟。 


消化不良和食物过敏非常易于被发现,因为排气、腹胀、疼痛、便秘和腹泻之类的相关症状出现得很迅速。而我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大脑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麸质的英文是gluten,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是胶(glue)的意思。它是一种复合的蛋白质,作为黏合物质把谷物磨成的粉黏在一起。 


乳糜泻是对谷物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的损害,特别是对小肠的损害。它是人对麸质产生的最严重的反应。 
麸质过敏,无论是否有乳糜泻都会增加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炎症细胞因子是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核心因素。 




1992年,美国政府认可了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饮食方式。199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随后做出了相似的推荐。请注意在那之后,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发病数量出现了急剧的上升。 


挑战大脑能够强化新的神经网络。与肌肉锻炼使力量增强类似,大脑也会在智力刺激中变得更强。不仅变得更敏锐而且变得处理能力更高效,还能够储存更多的信息。 


当婴儿在自然分娩中经过产道的时候,数十亿对健康有益的细菌冲刷过婴儿的身体,从而给新生儿接种了适合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对一生的健康都有裨益。然而如果婴儿是通过剖腹产出生的,那么这个新生儿就错失了益生菌的洗礼,这给肠炎进而麸质过敏的较高风险和未来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埋下了伏笔。 


许多事情能够触发头痛。请尝试以下方法:

  • 严格按照正常作息周期生活。这是调节你身体激素和保持身体内部平衡的关键——遵从身体喜欢的状态,让身体机能平衡。

  • 减掉不利于健康的脂肪。你的体重越重,你受头痛困扰的可能性就越高。

  • 坚持运动。久坐不动会引发炎症。

  • 谨慎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过量的咖啡因或者酒精都能够引起头痛。

  • 按时吃饭,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与睡眠一样,你的饮食习惯也控制许多激素作用的过程,这些过程反过来又会影响你头痛的风险。

  • 控制情绪——压力、焦虑、担忧甚至兴奋。这些情绪是触发头痛最常见的原因。偏头痛患者通常对压力性事件十分敏感。

  • 选择无麸质、无防腐剂、无添加剂并且未经加工的食物。

  • 跟踪记录头痛的规律。这有助于了解你在何种情况下出现头痛的可能性较大,这样你能够特别注意预防。 


睡眠能够决定我们吃多少,我们的新陈代谢速度,我们的胖瘦程度,是否能够战胜传染病,我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高低,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我们处理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快慢,还有我们整理和储存记忆的能力。 
一星期睡眠不足能够改变711个基因的功能,其中一些基因与压力、炎症、免疫以及新陈代谢有关。对身体的这些重要功能产生消极影响的任何事情都会对大脑造成冲击。
睡眠对瘦素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你能够控制这个人体生理系统的主持人,那么你就能统领你的激素王国为你的大脑和身体服务。世界上没有药物或者补剂能够平衡瘦素的水平。但是,改善睡眠和饮食能够做到这一点。 


对许多人来说,健康可能不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没有了健康,其他的事情就都没有意义了。当你健康的时候,几乎一切皆有可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220198.html

上一篇: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阅读笔记
下一篇:态度——阅读笔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