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有点大,写博客本来是图轻松的,这里不再费力气先建立一个宏观框架,否则就变成写论文了,所以想到哪写到哪,这一篇算是第一篇。
科学计量学能解决绝大多数宏观的科学计量问题,但很难解决微观的尤其涉及到学者个人的科学计量问题。宏观的科学计量问题包括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科技评价、科技绩效评估。但并不是说,科学计量学可以解决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科学计量问题。
在举国争创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几乎每个高校、每个学院、每个学科都在进行量化考核,追求科研成果、课题等的数量。从这个角度,尽管一些指标数据水平上来了,但仍然要打折扣,因为这不是国家或地区科研本来应该的样子,换句话说,这些指标的数据被扭曲了。所以,国外发达国家科学计量学总体上反映的是科学研究的自然状态,更加接近客观实际,我国可能同样的指标,但实际水平会被高估,这是需要注意的。
微观层面的,科学计量学大致可以进行学者的影响力评价,但很难进行作者的学术水平、科研质量评价,要做这些评价,相对靠谱的还是同行评议,但我国的同行评议总体上质量也有待提高。
现在高校老师总是抱怨科研压力大、生活压力大。我要说的是,这件事要一分为二的看:如果是教学型的老师,根本就不考核科研,那是另说;如果科研型或教学科研型老师,哪一天真不考核了,你的压力可能更大!我们都知道评职称、人才工程、项目申请等在数论文、课题数量,或者在计算科研积分,这是在误用科学计量学,因为科学计量学从来没有肯定这种做法。问题是,如果不这样数,那么掌握话语权的少数人,完全可以用几篇垃圾论文得到其想得到的一切,普通老师根本没有机会。
别以为代表作就一定科学,代表作同样有代表作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这才是科学计量学的真谛。
所以,真正的科研应该是学者感兴趣的,至少不是拒绝的。通过各种方法将这些人筛选出来,给他们足够的经费,要知道,这些人不让他做科研就是要他们的命。985高校的教师,不要考核科研。一般211学校的教师,50%的不要考核科研,完成教学任务即可,科研作为奖励而非考核指标,另外50%的老师适当考核科研。至于其他高校,根本就不要考核科研,愿意做科研的给予奖励即可。真能如此,那么科学计量学在我国的宏观应用就没有问题了。
一些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包括一些学者在误用科学计量学,出现问题就打科学计量学的板子,我这里要呼吁一下,这并不是科学计量学的问题,虽然科学计量学要不断发展。
相关部门为了做出成绩,在用指标逼高校,高校就逼各学院,各学院逼老师,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回归科研的本质,回归科研的乐趣,遵循科研规律,可以说,这是科学计量学不会被误用的前提条件。
2018.10.21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