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研究中,尤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过分关注热点是没有意义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之前也写过类似的博文,这篇似乎更激进一些。
早上看到一则帖子,关于任中敏的,差不多是扬州师范学院从建校开始至今唯一的一位可以成为国家大师的先生。貌似他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做人们没有研究过的,然后持续坚持。显然任先生没有追求热点。
人文社科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一个相对发展缓慢的时代。很多领域很多方向都有人做,再找冷门似乎不易,但也有不少新的领域值得开拓,我想至少不做热点应该没有问题。
热点会集聚一些资源,因此从事热点研究相对容易获得一些支持,论文也容易发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追逐热点做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未知的世界其实太多,需要人类去认真探索,做好长期孤独的准备,社会和科研机构给予足够的包容,才是正确的打开模式。追逐热点本身,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当然无可厚非。纯粹的科研精神很难,尤其是在躁动的社会大环境下。
第二,社会资源的分配,一定不是追求热点。市场机制的根本规律,就是让所有的投资获得均等回报,一旦某个点成为热点,离该方向的回报降到平均水平以下就不远了,真正高收益的回报,从来就不是热点,而是冷门开始走向热点的过程中。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导向颠覆性创新,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体系建构,我们目前差距还非常大。
第三,冷静思考热点,某些点成为热点,可能是个错误,或者被高估了,这些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看到太多的热点快速降温,有些是自然规律,更多是原形毕露。
第四,从政策角度而言,做热点固然可以,一般适合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有利于优化政策,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发展,但其中许多研究很难再有创新,因此追求热点应适度,本质上会导致科研效率不高。
第五,从学者个人的角度,现在科研也开始内卷了,大家都从事热点,你也就没有优势了。一些热点已经异化,成为寻求生存之路的小道,长期并不可靠。
从学者个人角度,客观评估一下自己,如果理想远大,自己将冷门变成热点。如果是平均水平,热点与冷门适当兼顾一下,用5年时间找找感觉,然后确定方向,是一种可行的做法,毕竟从事研究的时间很长,用5年时间找方向没问题。如果仅仅是谋生,盯着热点的时候最好不要忘记想点其他。
从国家角度,感觉对于热点也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干预,过热的要降降温。
2023.8.28 俞立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