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要哲学系,而不仅仅是哲学研究?
吴国林 20210612
科学网拙文《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363&do=blog&id=1290207)(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包括我周围的同事(不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之所以如此这般,就在于人们已知认识到哲学系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上文的有关讨论和线下讨论,再作几点诠释:
1、有一种观点说:“我们都知道哲学的重要性,只需要哲学研究,并不需要哲学系。”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是,没有哲学系这一建制,如何有足够的研究人员?需要有相应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整体结构,才能培养出有水平的哲学人才。没有哲学系(或哲学院),相应的研究组织和讨论会,难以定期开展,相应的高水平的人才难以引进,相应的人员编制无法保障。既要有哲学的教育和研究,又必须有哲学系/院来保证。
2、有人说:“ 爱因斯坦与哲学系无关。”“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有爱因斯坦,但可以没有哲学系。”显然这样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很早就接触哲学,13岁开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大学期间读马赫的《力学发展史》。在1902—1905年,狭义相对论创立前夕,爱因斯坦与好友索洛文、哈比希特三人组成“奥林匹克科学院”,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研读柏拉图、斯宾诺莎、休谟、马赫、彭加莱等人的哲学著作。
而康德何以写成这部极其重要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康德1724年出生于哥尼斯堡(Königsberg),几乎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哥尼斯堡及其附近,而且一生未娶妻,一生拓展着康德的时间和空间,成就了他的哲学世界,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成为现代哲学之源。1732-1740年,他主要对罗马经典感兴趣。请注意,1732年,他才8年。1740-1746年,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研究哲学、物理、数学和神学。1770年,他的著名观点表达在他的教授就职论文《可感觉和可理解的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这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后又用10多年,写成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出版),其第二版于1787年出版。
爱因斯坦自己一再强调:“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哲学家。”
3、正是真正的哲学,才能启发原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革命。
事实上,在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Podorsky)和罗森(Rosen)(简称EPR)共同在《物理评论》发表《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在一定哲学前提下,利用理想实验的逻辑论证方式,论证了这样的结论:“波动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是不完备的(complete)。”(黑体由我所加)这里我要强调的是,EPR说量子力学描述不完备,是指波函数针对物理实在的,而不能忽视了物理实在,就是说,波函数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在这篇重要论文中,Einstein等认为,任何描述物理实在的完备物理理论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完备性判据。 “物理实在的每一元素都必须在这物理理论中有它的对应。我们把这叫做完备性的条件。”这是关于完备理论的必要(necessary)条件。
(2)实在性判据。“要是对于一个体系没有任何干扰,我们能够确定地预测(即几率等于1)一个物理量的值,那末对应于这一物理量,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元素。”这是关于物理实在的充分(sufficient)条件,这就是说,物理实在的元素并不是由先验的哲学思考来决定的,而必须由实验(即经验)来度量。
显然,它们都是哲学的分析。EPR论文被认为是EPR佯谬,这在于量子纠缠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直到1993年本内特等提出了量子信息理论,1997年被实验检验,EPR佯谬成为科学事实,而且成为量子信息理论的先驱。正是这样的哲学思考才能成为量子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
4、我一再强调,我这里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创造人类最顶尖的自然科学知识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不是跟踪他人做相应的跟随研究,这是二流。为什么不把技术知识的创造作为世纪一流大学的标准呢?世界顶尖技术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人类创造知识!
参见拙作《何为世界一流大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260198.html)
拍摄于罗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290853.html
上一篇:
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下一篇:
世界一流大学要什么样的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