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国林
2024年10月20日,第八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102A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
会议主题: 当代哲学、科学哲学及中国哲学的前沿问题
分议题包括:中国哲学的前沿;
AI前沿的哲学;
量子科技前沿的哲学;
哲学前沿的未来发展。
上午9时,论坛准时启幕。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回顾了论坛的历史,同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流程与时间安排。随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发表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天大会分为四场,分别由吴国林、沈健、刘未沫和齐磊磊主持。每位报告人讲30分钟,点评10分钟,讨论10分钟。本次论坛强调充分的学术讨论。
第一场由吴国林教授主持。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罗德曼(Alfred Nordmann)教授以“Kant’s Experimental Philosophy”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深入剖析了康德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实验的理解,并指出康德将实验视为理性与经验的结合体,其中理性构建框架,经验填充内容。罗德曼批判性地指出,康德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假设检验,而忽视了实验的其他类型和实验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他指出,康德的模型有局限,但他自己的工作中涉及另一种实验观念,这种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有所体现,康德的实验观念不仅仅是关于假设检验,而是更广泛地涉及如何通过实验来发现和创造知识。罗栋副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点评,认为科学实验是一个包含假设检验在内的广泛探索过程,它涉及对现实的捕捉和理解,科学实验与技术哲学可能为超越传统科学哲学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中山大学熊卫教授则以“语言的博弈分析”为主题,探讨了构建动态博弈模型的可能性,并以悉尼爵士博弈为案例,深入分析了非完美信息状态下扩展博弈实现信息交换的可能性。他提出了融合博弈论研究语言哲学的全新进路。臧艳雨教授、熊飞雷博士后等学者对此进行了点评与讨论。臧艳雨教授肯定了熊卫教授的研究切中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前沿问题,是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熊飞雷博士后则提出了对语言互动进行符号化研究处理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博弈与科学革命的关系、能否从历史发展中抽象出博弈的规则等议题。吴国林教授提出了从语言学角度构建的逻辑是否本身具有必然性的问题。熊卫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回应,并与齐磊磊教授就语言博弈分析的程序化、数字演绎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场由嘉应学院沈健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高华平教授以“由中国哲学的‘共殊之辨’看先秦诸子学”为题,深入剖析了先秦诸子哲学的综合特性,并提出了基于“共殊统一”的“中国哲学”概念成立的三大基本条件。他进而得出三大结论:整个中国哲学史就是先秦诸子学的注脚、先秦诸子学即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即先秦诸子学发展演变史。罗栋副教授对此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中国哲学存在的意义,并探讨了中西哲学存在的差异。他指出,中国哲学具有反语言性,而西方哲学则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罗栋副教授与高华平教授则就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行了深入交流,高华平教授指出中国的实用观念导致后来的哲学、科学发展受限,因此应回归原原本本的先秦诸子哲学。
《哲学研究》编辑部刘未沫副编审以“图像逻辑:从早期中国式图到AI”为主题,探讨了式图与AI的结合问题。她指出,早期中国的“数”和“图像”是一种关于实在或自然的模型,这些以非文字形式展示出来的图理以及它们与实在所共享的数理,在早期中国人思维的形成中扮演了底层架构的角色。罗启权博士对此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数”和“图像”基础的意义,并对图像本体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熊卫教授与刘未沫博士就中国传统的“意象”问题进行了交流,指出“意象”是建立在事物关系上的image logic,它不通过数理构建。
第三场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刘未沫副编审主持。齐磊磊教授的报告是“计算机能否实现人类智能”。她首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准确定义,并指出其本质乃是计算机智能。同时,她对智能、技术人工物的内涵进行了澄清,并指出以目前的技术思路无法实现自我进化、自我适应、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陶建文教授从现象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过去、未来、现在是互相影响的,而机器的记忆只能是线性的,因此对计算机实现人类智能持悲观态度。吴国林教授则指出,现在的技术将计算机和算法看作纯粹结构而忽视了要素(质料),而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要素根本不同。量子计算机存在逆向因果性、反事实条件推理等特点,或许可以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高华平教授与齐磊磊教授则就“artificial”的翻译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慧进行了讨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胡晓倩博士以“科学哲学与科学历史——基于AI崛起的分析”为题,探讨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关系。她指出了科学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科学哲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科划分和学科边界的区别。朱芬博士对胡晓倩博士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Alfred Nordmann教授与胡晓倩就传统意义上对科学的认识问题、功能性研究与世界本质研究的差别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四场由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主持。吴国林教授以“量子计算加速的哲学追问”为题,深入讲解了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并阐述了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的区别。他指出,量子信息具有某种客观性,可以用量子态来描述量子系统;而量子计算则具有巨大的储存能力、真正的并行处理能力、整体性以及量子纠缠等特点。同时,他也讨论了现存的量子计算算法,并指出了量子计算下的量子霸权或量子优势。最后,吴国林呼吁加强哲学与量子科技的联盟。沈健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核心问题,但目前的量子计算仍然存在一些应用落地问题。与会学者也探讨了量子芯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南大学刘颖博士以“量子信息结构实在论”为题,聚焦于量子信息和结构实在论,探讨了科学中理论实体的真实性问题。她指出,信息结构实在论认为信息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且实体的实在性取决于所接触的抽象层次。然而,她通过思想实验发现该理论存在自相矛盾之处。量子信息被视为连接人类与未知世界的界面,其结构属性和物质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刘颖博士强调量子信息的客观存在性,并认为它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工具。熊飞雷博士后进行点评。吴国林提出,量子信息的结构实在是通过何种结构来表达。
最后,在高层学术论坛闭幕环节,吴国林教授对全场报告进行极简点评,并对会议中多角度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交流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论坛促进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相互交流,对于当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审查和未来形式指引。
会场
会议合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