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国林
20241117
2024年11月12日19:00,人工智能哲学讲座会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2A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联合主办。本次座谈会聚集了多位哲学和智能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启发了对人工智能哲学和技术未来发展的多维思考。
会议由吴国林教授主持,王天恩教授主谈,肖峰、齐磊磊教授和熊飞雷博士后点评。
座谈会首先由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开场。他从哲学视角切入,指出当前对大模型内部机制的理解仍存在盲区,迫使哲学界在面对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时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王教授指出,传统哲学通常偏重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具有不对称性。然而在现代信息科技的双向循环机制中,哲学需要将自身的反思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这不仅是软性的“人机融合”,也涉及硬件层面的深度融合,如脑机接口的哲学问题。王教授还阐述了从信息技术、大数据、元宇宙再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突显出信息科技对人类思想模式的深刻影响。
肖峰教授对王教授的观点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人工智能与哲学之间的两条交互道路:一是哲学如何助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二是人工智能如何促进哲学的思考。他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是否存在一条第三条道路,让人类在借鉴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同时,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
齐磊磊教授则聚焦于智能化驱动的第五范式,借助3D打印的案例探讨了假设验证与智能化驱动的关系,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异化风险。齐教授强调,技术本身并非威胁,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人类对技术的消极态度。若保持积极的心态,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异化人类,反而会成为促进人类进化的积极推动力。
熊飞雷博士后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分析了量子物理学与信息的深层关系。他提到,信息在物理学中表现为不同的物理属性,如力学中的受力、光学中的颜色以及热力学中的冷热变化。在量子物理学视角下,信息和关系成为研究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也对智能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他强调,智能科学建立在信息科学之上,二者至少是相互关联的,这将进一步影响未来的智能科技和量子技术的发展。
解丽霞教授则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新的融合和局限性。她指出,尽管大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创新,但这种辅助也有其局限性。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若人工智能完全能够替代创新,那么创新本身的意义将何在?
最后,会议由吴国林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提出,量子信息与量子实在是统一的。信息作为客观与主观的交互结果,不仅代表数据和知识的流动,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要素。信息是物理信息。信息是当代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理论、信息科学、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因素。对量子信息展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量子隐形传态过程中,本体论量子信息是可以“超光速”传递量子信息的,而认识论量子信息不能超光速传递信息,这符合狭义相对论的限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