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2024中国诠释学年会与“物质的诠释学分析”报告侧记

已有 946 次阅读 2024-11-4 08:17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与讨论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吴国林

2024年10月26至27日,“对话与会通:诠释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机构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教授致辞。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潘德荣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代表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分别致辞。

 

 感谢大会和启福教授的邀请,我做了“物质的诠释学分析”的主题报告,该论文已发表在2024年第6期《学术研究》(与我的博士生李全兴合作)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本报告在于:追问物质是什么,物质是否是客观的,如果它是客观的,那又是什么意思

 严格的分析表明:物质受到理解者的能力、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和可利用的技术的诠释,物质并不是那么地“刚性”,而是受到了诠释者的影响

 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元素按一定秩序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信息进行测算去理解物质的属性,理解的属性是否正确最终由后续的应用、实验进行验证。物质诠释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科学家的能力,二是可理解的科学理论,三是可利用的技术(实验仪器)。因此,物质诠释是主体创造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自然诠释学中“诠释”(Interpretation)的基本含义可从词义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解释”(Auslegung)升级为哲学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阐释”(Auslegung)。物质诠释是阐释与说明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物质是什么的诠释,也是对物质文本的意义的诠释,因此,物质诠释与意义筹划是相统一的。

 在提问环节,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心外无猫”吗?

 我的回答是,王阳明已说“心外无”,当然,对此理解,不能简单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等价于哲学家所说的“物”,因为哲学家所说的“物”是经过反思之后的“物”,不是一般的常见之物。从这一意义来看,“心外无猫”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里的猫”是哲学上的“猫”,甚至是薛定谔所说的“猫”

 

 中国诠释学年会是我经常参加一个会议,受到了许多的启发,也交了许多学术朋友。我正在做的“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重大项目也受到了专业委员会的肯定,换言之,科学技术的诠释学是对原有的纯文本的诠释学的有意义的拓展。也祝愿此会越来越好!

 另外:大会主题报告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教授作《良知与德行》主题报告,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作《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哈曼的康德批评与现代诠释学的存在论奠基》主题报告,华中科技大学何卫平教授作《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主题报告;安徽大学张能为教授作《伽达默尔重思“开端”问题与其他可能哲学形式的打开——兼论汉语哲学作为一种普遍哲学何以可能?》主题报告,湖南大学李清良教授作《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之思——从傅永军教授的新著谈起》主题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作《物质的诠释学分析》主题报告,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教授作《论中国哲学义理诠释学的成立》主题报告;吉林外国语大学秦明利教授作《叙事—故事讲述之于理解的中介及追问:叙事诠释学研究》主题报告,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作《“地”之生存意蕴——一种生存论字源学考释》主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牛文君教授作《理解、诠释与翻译——基于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翻译理论》主题报告,安徽师范大学彭启福教授作《走向“效果历史意识”之路——伽达默尔对诠释学历史观的重塑》主题报告。

 相关照片,由彭启福教授提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458385.html

上一篇: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功举办第八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下一篇:高研所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哲学讲座会
收藏 IP: 183.6.15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