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小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建林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博文

回忆清华力学岁月:写在百年校庆前夜 精选

已有 20978 次阅读 2011-4-23 21:3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力学

    明天就是清华百年校庆了。我在清华读的博士,在那儿度过了四年半的时光。那是一段艰苦的、单纯的、令人会怀念一生的一段特殊岁月。

    我是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念书的。那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系,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力学系。这个系的前身就是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创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力学界和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的精英。1958年工程力学系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是当时的清华大学副校长、双院士张维先生。那个时候工程力学系有三强,除了张维先生,还有杜庆华先生、黄克智先生。八卦一下:张维先生的夫人陆士嘉女士是普朗特的唯一女弟子,北航的创始人之一,提名院士曾坚辞不就。他的外甥就是有名的艺人高晓松。杜庆华先生的女儿是杜宪女士,女婿是陈道明,都是知名人士。黄先生的夫人、妹夫、舅哥、大儿子、女儿、女婿都是搞力学的,而且都是非常有名的教授。

    除了这批老先生,还有年轻的力学领军人物杨卫、郑泉水、符松,当时都是长江学者。后来杨卫老师当选为院士,现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力学系后来又有吴子牛、方岱宁和冯西桥等教授先后入选长江学者。力学系还有德高望重的徐秉业老师,他是波兰工程院院士,相信学力学的人大都看过他编写的很多教材,特别是塑性力学。还有余寿文老师,是国际断裂力学的权威,曾经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多年。另外一位岑章志老师也曾担任清华副校长,是边界元方面的权威。还有很多有名的教授,相信力学口的人都会如雷贯耳:戴福隆、郑兆昌、王照林、薛明德、范钦珊、王勖成、任文敏、姚振汉、孙学伟、席葆树、朱克勤、庄茁、施惠基等等。名人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除了力学专业,工程热物理专业也是隶属于工程力学系的。那边的领军人物是过增元院士,因为专业相差较远,所以接触不是太多。

    清华的博士分为两种:普博和直博。直博就是本科毕业直接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一般有本校本科毕业的和外校本科毕业的两种。当然外校的推荐过来的都是第一、第二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入学考试选拔的,简称普博。清华的普博可能比本科还要难考,因为招生名额非常少。一般一个系也就是五六个名额,并且参加考试的个顶个都是高手,这个跟高考不一样。所以当时能够考上清华开始的日子,还是有一点自豪感的。

    但是随着课业压力的加大,这种感觉就突然消失了。以后的岁月只是感觉压力大。我所在的研究所叫做固体力学研究所,是清华工程力学系的主体,是世界上有名的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目前为止,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力学口的据说清华就占了全国名额的一半,而大部分都是固体力学研究所的贡献。首先入学的学生得上课,张量分析、固体本构关系、固体力学基础、计算固体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这些课程都是推导非常繁琐、概念繁多的课程,每一门课程如果要挖掘,都是需要花费一辈子精力的。除了这些课程之外,还得有意识地去旁听或者选修别的课程。有一位同学的学分下来竟然达到了57分!我曾经去旁听过材料系崔福斋老师的生物仿生学,还到化学系去旁听曹礼立老师的表面与界面物理,还选过力学系开设的光测、电镜等实验。我还到北大去旁听过黄筑平老师的连续介质力学,王敏中老师的弹性力学,还有殷有泉老师的塑性力学。我也旁听过杨卫老师的弹性力学,刘应华老师的塑性力学和岑松老师的计算力学。

    然后又面临着资格考试。对于普博生,那时候资格考试还需要笔试,这个难度就非常大。上一届的学生有好几个都没有通过,还得补考!好不容易过了资格考试,接着又要准备开题报告。很多同学一直没有自己固定的课题,因为清华固体所大部分老师并不给你制定课题,都是需要自己去自由探索,自己从文献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因为导师都是做的开创性的工作,以往成熟的断裂力学、本构关系、损伤力学等已经过时了,不能继续做博士论文了。那个时候,热门的东西是纳米;两年之后,热门的东西又是生物了。我直到第三年才开题,这一阶段的时光实在是太痛苦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迫自学了很多以往认为不是“力学”的东西,如纳米材料,如细胞,如软物质,如分子动力学等。导师告诉我,只要做课题需要的东西,都要学!

    清华力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讨论班特别多。最大的一个讨论班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由黄先生和余老师所创建。这是一个面向全所老师和同学的讨论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言,但是学生相对来说提问的少。我本科不是力学专业的,硕士又是偏重于实验的,所以力学基础相对薄弱。但是经过一年的力学课程学习,我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结果考试成绩在全所名列前茅。不过我的力学基础仍然显得薄弱。但是我坚持不耻下问,在讨论班上是一个比较勇敢的人,经常问一些很浅薄的问题,也经常会引发很多人私下的嘲笑。不过日积月累,我问的问题好像也不那么可笑了,相反还会引发别人的一些深刻思考。在这个班上,我听到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的报告,有很多院士、长江学者,专业也不仅仅限于力学领域。除了这个大讨论班,还有一个是小组的seminar,每个人都要定期做ppt汇报工作进展的。那个时候,余老师和冯老师一起指导我们,我们这个小组就叫做余冯小组。导师给我改文章的时候,非常非常严格,一个标点、一个字体大小、一个用词等等都很难逃法眼。我的第一篇文章被改了30遍,删繁就简三秋树也不过如此!

    清华固体所要求每个人至少发表4篇文章才能毕业,即2sci,两篇核心期刊。但是很少有老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放表在国外的力学期刊上,尤其是近几年大家都在比影响因子,很多老师都去追求naturesciencepnasprl之类高IF的期刊。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毕业,一般来说要发表4sci。我到毕业的时候发表了6篇第一作者的文章。这些工作的艰辛,简直罄竹难书,万言难尽。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实验,都是纯粹的理论分析,而且又是跨学科的研究,在业内没有任何积累,所以文章发表很难。每个人从清华固体所毕业的人,我想对于发表sci文章可能都会有所后怕。尤其是,大部分人都是延期毕业。正常的普博是三年毕业,但是我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五年,有的人甚至更长。还有一部分直博的,读了六七年,实在坚持不下来了,就只拿了个硕士学位毕业了。跟我一起毕业的,有总共读了九年的!

    在清华的几年,我几乎没有什么假期和周末。有一年我大年三十赶到家的,二十九那天晚上很多老师的办公室亮着灯。能够坚持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大的毅力?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感谢清华,感谢清华力学,感谢在清华的那些老师。是清华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如果我当年没有进入清华,也许现在在企业界混日子的。人生的得失,有时候仅仅差一步。但是谁又能说得清呢?就像自己当年高考没有进入复旦一样,结果去年开会去过复旦一趟,早也没有了当年懵懂少年的憧憬。复旦已经不是我当年理想中的那个复旦。我去了那儿,却又失去了她。

进入清华,让我进入了力学,尽管不算真正懂力学,但是毕竟踏进了这个无边花园的第一步。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喜欢力学的;我当时考入清华力学系,也是抱着学力学、研究力学的目的;尽管跟我当年的设想不完全一样,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曾经的清华岁月风轻云淡;但是人生仍然需要继续奋斗。我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从当一名合格老师的角度来说,我没有愧对清华,我觉得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每天都在走,尽管走的有时候比较慢。但是真正到达金字塔的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另一种就是蜗牛。我正在学习那只蜗牛。

    明天就是清华百年校庆了,在此我祝福清华,祝福清华力学,也祝福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



清华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316-436551.html

上一篇:Men of Mechanics (11): 全才中的全才:莱布尼兹
下一篇:科学史上伟大的会晤
收藏 IP: 147.46.68.*| 热度|

18 王晓明 蔣勁松 傅云义 孙军昌 许培扬 段明 周海华 杨远帆 高莉 杨顺楷 薛长国 逄焕东 罗淼 吴吉良 邵忠 wangjian803 liuzhan001st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