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打开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就是科学网,看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著名科学家林家翘逝世”。心头猛然一惊,继而又平静下来:林先生毕竟已经是接近百岁的老人了!由此想到钱学森先生于2009年以98岁高龄逝世,钱伟长先生于2010年以98岁高龄去世,而另外一位冯卡门的高足郭永怀先生早在1968年因为飞机失事而献身国家,至此,中国哥廷根力学学派第一代传人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
吾生也有涯,却有幸多次聆听过林家翘先生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2002年在北京大学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大师云集,冯元桢先生做了报告。林先生也做了报告,用的是非常纯熟的英语,讲了他的applied mathematics(应用数学)的内涵,但是我当时领会的很少。不过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林先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还有一次在清华,是关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小型研讨会,记得当时去了很多院士,其中北京大学的张恭庆院士讲了一段关于应用数学的话,大致是说应用数学越来越受重视了。但是我不知道他跟林先生所提倡的“应用数学”是否本质是一致的:张院士是纯数学出身,林先生是物理出身,后来搞了力学。后来我在网上也看到了林先生和谢定裕先生对于应用数学定义的评述,但是隐隐感觉他们二人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一致。林先生提倡应用数学应该是科学问题,甚至可以发展新的数学理论。而谢先生似乎更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他的思路更接近于力学。后来我也听过谢先生做过关于龙洗的力学分析的报告。
再后来,我听过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教授(时任副校长)的温耀明教授在清华力学系开设的课程讨论班。他前期主要讲他在板壳理论方面的工作,后来却又转移到传染病模型的数学建模方面。温教授的汉语不是很流利,而我们的英语听力又太差,故而那个课程只是听了一个大概。但是我们从这个课知道了温教授是林先生的学生,正是名师出高徒。
我还上过钟万勰院士开设的一个短期课程,主要是讲他的应用力学的辛对偶体系,提倡“保辛”,并提到了摄动法的“保辛”。有一次课间休息,庄茁教授(时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拿了一张纸条,说是林先生收到了钟先生的信,准备找个时间和他讨论一下保辛的问题。当时庄老师说“谁都不敢直接约林先生;连余老师(余寿文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力学系系主任)也不敢。”事实上是当时林先生的秘书找不到钟万勰院士,而直接打电话到余老师办公室,同时把纸条送了过来。我只记得当时钟先生很激动,说“那个年代,林先生他们搞摄动法,正是风华正茂”。
2007年,我在上海参加第五届非线性力学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碰到了MIT应用数学系的JWM Bush教授,问他是否认识CC Lin(林家翘)?他说他是“the father of this department”,正是林先生把他引进到MIT的。林先生在世界上知名度非常之高,确实不愧为应用数学的权威。
林先生后来还面向清华的全校师生做过一次报告,我也有幸去听了。当时是朱邦芬院士主持的。林先生讲了自己的学术成长之路,从清华,周培源先生,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辛格教授,到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他提到了所钦佩的几位数学力学大师:诺伯特维纳、海森堡、冯卡门;他欣赏他们那种对力学问题本质的深刻把握,而不仅仅是数学技巧的运用。他最开始研究流动稳定性,后来又研究星云的密度波理论,最后又研究蛋白质的折叠。他的研究跨越了几个尺度,但是他后来总结说他的研究基础都是相同的,就是所提出的“应用数学”。只有具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在科学问题上看得更高更远。
他的90岁生日,清华举办了盛大的学术会议。很多院士和国外的教授都去了:郑哲敏、侯一钊、温耀明、徐遐生、Nancy Kopell、谢定裕、黄克孙、周海军、杨建科、邹振隆、佘振苏等。陈至立也到场讲话了。林先生一进会场,会场里面原本坐着的所有人都站起来了!
林先生的伯父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林先生的妻子是著名航天工程专家梁守槃院士的妹妹。
谨以这些琐碎的片段聊为林先生的纪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