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有关动物的事情一直十分感兴趣。一方面出于好奇,想了解动物有趣、不为人知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无论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动物与动物之间,总是有充满温情的一面,这种温情,是最能够打动人的。
动物的种种行为,早已不是我们曾经被灌输的,仅仅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很多动物同人类一样,有思维,有记忆,有情感,还懂得知恩图报(当然,动物和动物也有区别的)。动物有自己的交流、表达方式。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了解它们。
世上总会有些人做别人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把真相(这个不能绝对苛求)展现给人们。比如,养一只狼(这离不开科学),并把它放归自然(这同样离不开科学)。
一周多前,看了电影《重返狼群》,影片中描述的人狼之间种种温情,不知让多少人落泪。为了弥补影片制作不足带来的感官缺陷,带着很多疑问,读完了五年前出版的李微漪的同名小说。
比起电影,这部纪实小说描述的“人狼情未了”的种种情节,似乎更能感动人。当看完最后一节描述作者与她的狼儿子分别一个月后再次相见时的情景,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泪湿枕边......
“去吧!”格林愣了一下,退后几步,眼角低垂,耳朵帖服,唇吻紧闭,显得很伤感,喉间发出宛若哀泣般的声音,依依不舍地绕到我前方。我转过身不敢再看他,迈开腿往前走去,泪水模糊了天际线。格林跟了上来,一如之前每次看着我离开的样子。我回头看他,幸福激动伴随着痛苦失落在我心间翻江一倒海……一对养父母要将他们一手带大的孩子交还给他的血亲,让孩子走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与悲凉千缠百转地交织着,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地一交一替着......
“突然,他猛地掉头,以十倍的速度狂奔回来,转眼间就冲回到我面前!格林大喘着气站立起来,拱我的手臂,我硬起心肠,极力忍住再抱他的冲动,我知道一旦抱住他,我就再也舍不得放开了。格林拱开我的手掌,把大狼爪在我掌心一印……我握紧了狼爪,仰头向天,使劲眨着眼睛,让泪水全落到心里。曾经我们的约定是带你重返狼群,而这次你想再和我约定什么吗?格林最后看了我一眼,放下前爪重新站回地上。我感觉狼头轻轻擦过我垂下的手背,然后是狼脖子,狼肩胛,狼背,狼尾……滑过指缝的狼毛像手中握不住的细沙。我知道他将离开了,我强忍着不敢哭出声,耳朵里听见格林流连徘徊好几次,终于,最后的足音消失了……”
女人就是这样,天生的母性更容易被这类温情场景感动。然而, 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不仅仅是温情,在温情背后, 更多的是为生存而战的血腥。温情背后的杀戮,应该给人更多的思考。
小狼格林,被它的人类妈妈养大,相互建立了极深的感情。但最终,他们共同选择放下缠缠绵绵的温情,被人类狼妈妈成功野化的小狼格林,10个月后回归狼群,回归本性,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投入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
《重返狼群》的作者历尽艰辛,让我们看到了狼内心的复杂、细腻,相信狼是极端聪明的动物,并不想以人类为敌,但人类却对狼大开杀戒,导致的是狼的疯狂报复。现在草原上已很少见到狼。无论是青藏高原的草原,还是内蒙草原,都是如此。
又看了一遍电影《狼图腾》。相比《重返狼群》这部人狼之间的温情戏,《狼图腾》里面表现更多的是草原灾难伴随的杀戮场面:在成狼的注视下,一个个小狼崽被人从窝里掏出,抛向天空,摔向大地;狼为了来年春天繁殖准备充足的食物,对食草动物黄羊展开智慧围剿,一地哀鸣的黄羊渐渐变成冰冻的尸体;贪图便宜的人类与狼争食,偷了狼的食物,于是遭到狼的疯狂报复:乘着风雪之夜袭击了军马群,无数的马匹惨死在冰河中,牧民也有牺牲,对狼的仇恨加剧......
由于人类看似愚蠢的举动,草原的生态平衡早已被破坏,狼没了天然的食物,就不断袭击人类的家畜,人狼大战、狼畜人战不断上演。生存之战强者胜,最终还是人靠手中的枪杆子战胜了狼。
疯狂的盗猎,屠杀,对其栖息地的破坏, 使狼渐渐从人类的领地上消失,人类却只能吞下家园生态恶化这颗苦果。人类为了解决眼前的生存利益,却往往忘记给自己多留些后路。
《重返狼群》,一部好书,一部好片,有真实感。无疑,它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只是人狼情未了的温情,而应包括人类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世间生命总是在无休止的相互杀戮中重复着生生死死的命运。生存的权利人人享有,但血腥不可避免,即便如此,也应该是正义多些。该如何评判和选择,需要理性和智慧,人和人的观念不同,但这往往又带来新的争斗。
兽性中包含着人性,人性中包含着兽性。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兽性。何时人类变得对自己对其他生命有更多的温情,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理性,文明才算又进了一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