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好歹也算个科学爱好者,也热爱科学普及工作,故对相关新闻及话题自然有更多的关注。
开学了,9月1日,一早看到央视微信公众号早新闻的内容预告:潘建伟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将发表主题演讲《开学第一课:量子卫星》,请注意收看。于是特意重新下栽了《央视新闻》的客户端,查看滚动专题,倒是出现了北京交大的开学典礼,可看了半天,并没有出现潘院士的身影,看来预告赶不上变化,潘院士并没有出现在北京交大。
继续搜索等待,发现潘院士去了中关村一小,给小学生科普量子“黑科技”去了。
院士从大学校园下放小学校园,跨度有点大,足见对祖国花朵科学教育的重视,培养科学兴趣,从娃娃抓起,很好。
小学生对话大院士,内容还是那个高深难懂的量子科技,情景如何?是不是应该有点意思呢?俺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怀着好奇心和对量子“黑科技”的关注,打开央视新闻客户端,耐心看完了长达49分钟的直播回放。遗憾的是,现场在室外,人声嘈杂,音响效果不太好,直播视频录的比较糟糕。不过还是努力调整手机的声音,甚至把耳朵贴近手机,想听清楚大院士,面对小学生,如何科普量子科技。潘院士的报告大约30分钟,大致内容还是回顾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等等,比较常规的讲解,很谨慎,并不是专门针对小学生的。期待中的与小学生的互动环节没有,倒是有一些仪式性的东西。
镜头没有在孩子们身上停留多久,估计面对这样的室外报告,现场比较混乱,没有多少孩子能认真听下来,这种传统报告也很难让孩子们听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何况还有央视记者干扰,比如打断专门从外地赴京来听课的少数民族孩子的听讲,强行对人家进行采访,问人家来北京去哪里玩了,等等。哎,反正,开学第一课,就是个仪式性的东西,仪式完了,大家包括院士都松了一口气。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孩子们需要从小接触最顶尖的科学概念,即使不懂,也会有收获,1000个孩子能有一个孩子对院士提到的东西产生兴趣,活动就没有白搞,从这一点上,我支持中关村一小的做法。至于形式,大家都在探索,需要有成熟的条件,搞清需求的内容和供给的能力。
孩子喜欢好玩的东西(当然我作为大人也喜欢),科学应该有好玩的一面,但如何表述它,让人们了解它好玩的一面,分享者和被分享者都能从中得到快乐,真的很难。让院士给小学生科普量子科技这样连科学家都搞不太清楚的高深东西,的确很难为他。自始始终,院士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凝重,没有笑容;孩子们的笑容肯定不是来自于对量子科技的欣赏。双方没有从分享中获得快乐。值得思考。
科学应该表现好玩,量子科技好玩吗?如果真能描述的那么神奇,肯定好玩,比如可以实现“孙猴子瞬间翻越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奇迹,多么诱人。但科学研究有风险,有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前景有可能是光明的,也可能是暗淡的。失败了看起来就不好玩了,但谁能精确预测成与败呢?
这个时代很有趣,有趣在于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多超乎常理的发现,颠覆性的理论不断涌现出来。有些东西看起来现实中存在,但却很难得到应用,有些看起来不一定存在,却正在发挥作用。量子为何会产生纠缠,谁也搞不清楚,可人们却正在利用其干大事了,黑科技啊!
这个时代很有趣,对于现代科学的成果,人们不是盲目接受,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科学在理性的质疑中前行,人们的智力水平在质疑中得到提高。
科学不是万能的,它有不确定性,科学是可以质疑的,我想,这个道理孩子们从小就该知道。
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科学的规律,慢慢培养一些科学的思维,比具体解释一些科学概念重要的多。这样的科普也难的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