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秦岭“亚种”。雍严格摄于秦岭大熊猫保护区)
早上六点多醒来,习惯地拿起手机,看一眼央视微信公众号的“早啊!新闻来了!”,今日的“互动话题”居然是关于大熊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将大熊猫有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这意味着大熊猫的保护级别被“降低”。也算件大事,毕竟,大熊猫在中国,不光作为保护动物存在,它的政治地位、娱乐地位,文化象征,没有其他动物可比。
当然,央视新闻在其公众号发起这样一个话题讨论,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毕竟人们面对的热点太多,大熊猫作为“国宝”,人们已经进行了过多的“消费”,而对如何对其进行保护这样一个专业问题,普通公众并不是太过关心。我其实对于动物的保护级别,也不是很清楚,头一次听说“易危”这个级别。
曾无意中与大熊猫话题结缘,看到央视爆料的这个消息,必然引起关注,于是想立即给其写留言,结果,不留神,睡着了。有趣的是,梦到开车出去旅游,在并不算宽阔的路边看到了成群的野生动物在奔跑嬉戏,引得一旁的孩子们笑声不断,其中有一只大熊猫似乎跑累了,居然跑到路边的绿化隔离带中躺下不走了,太可爱了......
很久没有做这样有趣令人欢乐的梦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梦到野生动物来到人群中,这毕竟也不算是好事,动物们应该待在它们适合的地方... 总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尽管俺经常是做白日梦),反正俺的内心是关注这些野生动物的命运的。野生动物需要人类的帮助!
做梦都梦到大熊猫的事情了,还不来篇博客?
梦醒,看到央视新闻的追加报道,“国宝”大熊猫被“降级”了,原因竟是....... 呵呵,央视新闻的标题总是那么注重吸引人的眼球。
想想2014年夏天,为组织《守望大熊猫》一书与同伴一起深入秦岭腹地,随雍严格、向定乾等大熊猫专家在保护区做调研时,业内人士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第四次“猫调”的数据出台,但他们也直言不讳:大熊猫的数量肯定是增加了。
半年多后的2015年2月,姗姗来迟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终于对外公布:截至2013年底,中国现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差结果(1596只)相比,增加了268只,增加比例为16.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估计数字则是2060只左右),同时,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依据这次调查结果,IUCN认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已经开始增加,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改善“证明中国政府保护这种动物的努力行之有效”。
另一个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环保官约翰.鲁滨逊则对记者所说:“很少有物种能够从濒危名单上被划掉,这说明保护措施是有效的”。
在动物园见过大熊猫的人很多,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很棒了。但在野外,普通人是很难见到大熊猫的,即使是跟着有经验的专家,我们在6月的秦岭大熊猫保护区,也只是见到了的熊猫的粪便(这个季节低山的竹子已经被吃的差不多,大熊猫大多向高处转移了,生境更加隐蔽)。如果一不留神,大熊猫在野外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那么动物园繁殖那么多大熊猫供人们观赏,又有多大意义呢?
“猫调”的数据都是精确到个位的,不会有意造假。历经数年的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凝聚着无数大熊猫野外工作者的心血,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现代化的设备(比如红外摄像机)。
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专业的机构来发声,上午晚些时候,看到了雍严格老师转发的微信,国家林业局代表官方发声: 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保护级别降低尚早。言外之意,我们不承认这个“降级”,我们会仍然把我们的国宝看做濒危动物来保护!
俺不是业内人士,没有资格就大熊猫降级事件发出专业的声音。作为普通老白姓,大熊猫在我们的心中总是最珍贵的动物;作为了解点大熊猫科普知识的人士,知道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作为一个也想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说点什么的科普工作者,也有同样的质疑:难道确定一种动物的保护等级,仅仅从数量就可以确定吗,就不考虑其他因素了?比如种群栖息地生存环境的脆弱程度,野外繁殖,包括基因交流存在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等。面对现实,大熊猫真的不算濒危了吗?
大熊猫保护等级被“降级”,看来唯一的好处是肯定了我们的成绩,但事实是问题总比成绩大。做书和兴趣需要,看过包括潘文石、雍严格等一代代大熊猫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工作,大熊猫保护过程的种种不易,大熊猫野外生境的脆弱多变,我们继续加强保护不放松是绝对正确的。
毕竟,以住在保护大熊猫方面取得的成绩,来自于很大的投入,弦已绷紧,如果稍有放松,没准就会前功尽弃。相信我们相关部门不会放松对大熊猫的保护,继续加大投入是值得的,这不光为了动物,也为了人类。但是,IUCN给我们的国宝“降级”,仅仅是为了表扬我们的成绩,不会影响到相关的国际投入吗?不过,到这份上,我们也只好自己搞自己的,不必太理会这个“降级”。
呀,听就咱被“降级”了,为啥?不管,不管,反正我是“国宝”,
我很“濒危”(雍严格 摄于秦岭大熊猫保护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