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应有责任约束 精选

已有 28080 次阅读 2014-3-10 22:41 |个人分类:教坛论剑|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生, 科研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基金(现名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个高校已开展多年,并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模式。每年大二第二学期初期,开始向各位老师征集创新创业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立项,并自行联系指导教师。一旦立项成功,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每个课题学校有小额的经费资助,而且指导教师也有一定的工作量。就如同大四的本科毕业设计一样,老师积极想招立题,学生申报热情高涨。预期的设想是为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初涉科研实践活动,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各种能力提升,获得创新学分,找工作、出国、读研找导师等可以在简历中浓墨重彩的写上一条科研经历。同时,老师可以有一定工作量,如果科研工作繁重,也许学生能出一臂之力。同时,还可以从大三学生中开始物色科研好苗子,何乐而不为。

近几年来,本人确实也指导过多组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想当初,也是满腔热情,被发来的一封封要求做创新课题的学生邮件内容深深打动。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为学生想题目,填写申请表。然后在课题申请截止的最后时刻,让学生签字,提交表格,直到课题顺利立项。

然而,一次次的失望,也逐渐让我激情锐减。让我不安的是:

1)申请立项前,学生邮件、电话频繁催促。立项后,基本销声匿迹。只是在课题开题、中期检查、课题验收时,会找你商量如何应付检查和验收。

2)开题、中期检查或验收,学生得看自己的心情、看自己时间是否空闲、看是否做的顺当,想终止就可能随意终止了课题。当初,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的责任约束。曾有一位我指导过的做创新的学生,近期发来邮件,说他现在一所大学读研,目前研究生课题正是当初在我这做的创新基金内容。说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完成我给立项的课题(当时可能觉得自己没做啥东西,没信心参加结题答辩,就随意申请终止了项目,事先并没有征求指导老师意见),现在感觉从头做课题很吃力。

3)原本所想到的是,指导本科创新创业计划过程中,能发现科研好苗子,可以继续留在实验室读研和深造。这么多年来,统计了一下,仅有一位研究生曾在我这里做过创新。可以想到的是,学生自我感觉做的不好,也不好意思继续留实验室;另外,没深入做下来,也对实验室方向认识粗浅。只好重找归宿,寻找新感觉。

目前,创新创业计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

1)大二申请,大三第一学期正式实施的时段。其实,本科大三的专业课程还很多,学业任务不轻。另外,有出国留学想法的同学,还得忙于学英语,考托福、GRE等

2)指导老师立题不切实际或太难。本科生初涉课题,如果太难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给了一个下马威。如果指导老师自己不能亲临指导,也不能配备有所经验的年轻老师或研究生引路,势必造成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慢慢的对课题失去信心,立项后,也不再关注后期进展,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不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可有可无的创新学分和课题上。

3)没有制度和责任约束,开题、中期或结题阶段,学生想终止就能随意终止,这可能也是学生敷衍了事的主要原因。立项申请和合同签字的文书,就已经形成一种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如科研合同一般,完不成任务无法结题的情况出现,不仅仅是学分丢失,还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或其他不诚信记录。这样,可能才会有一定制度威慑力制约学生认真完成已经承担的任务。这里说的责任,也应包括指导老师的责任。

这几天,邮箱里又开始不断收到来自大二学生的热情洋溢的申请做创新的邮件。不论如何,不知者不为过。此时学生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我相信也是真心实意的。因此,我不能给他们泼冷水,我认真的回复了他们的每一封邮件,给他们提供了实验室其他指导老师的信息,让他们与老师进一步的沟通。

本着出发点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措施,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可能会造成科研诚信问题。

相关阅读:从创新基金申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迁与成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774840.html

上一篇:人生成败没有尺度来衡量
下一篇:为责任而不是因为约束走上讲台
收藏 IP: 183.221.12.*| 热度|

12 陈楷翰 曹俊兴 赵美娣 朱阮成 吕喆 张红光 刘淼 刘伟锋 王子帅 崔锦华 wangqinling zouzoukank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