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孟孟
学习是由于后天影响和经验获得所引起的人内心和头脑,以及行为的稳定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虽然往往是不可见的,是隐性的,然而,却需要外显的环境和事物给予相应的激发和刺激。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儿童,如果要有效的履行学习的天职,完善的成长起来,就需要外界合适的条件设计。
一、安全、受鼓励的环境
安全,首先意味着身体安全,不受外界的侵犯和伤害。其次,是指精神上的安全,即不受嘲弄,不担心丢人,不担心结果偏差会受惩罚。在安全的环境中,儿童的心情才会放松,才会去探索世界的秘密,才会往外伸展自己。如果孩子感觉不到安全,他会退缩,会回收来保护自己,封闭自己,不让自己出门接触外界,会不自信,患得患失。
鼓励,是一种信任和动力,能让人变得愉悦主动。而当人的整个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状态时,他的所有学习通道的大门都是打开的。这时为他提供各种丰富的知识,他都会充分的吸纳和接受。
二、调动各种感官
对儿童而言,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嘴巴的事情,而是整个身心的事情。让孩子使用五种感觉方式去学习:看、听、尝、嗅、摸来学习知识,那一定会掌握的很牢固。因为这能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对学到的东西有感受,不管这些东西是有趣的,还是恐怖的。例如对单词fans的学习,就可以启发孩子调动整个感觉器官去亲近fans。
三、自由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
有一个孩子学任何东西都想摸一下,即通过身体去学习。那么,只在讲桌下面坐着听讲对他而言就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小时候,便常常想去摸一下电视里那些人物的头,可是没敢,直到长大了才明白电视机的显示器屏幕的存在。这启示我们去指导孩子用手去摸一些东西,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摸,哪些东西不能摸,这对他以后的生活和成长都有好处。
再比如,有个孩子对加法有自己的算法,答案也正确无误,可老师说这不符合加法运算规则。孩子便认为他学不会加法运算。这不仅打击了儿童的学习自信心,还扼杀了儿童萌发的创造性。
四、随意之中快捷地学习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学习有时也是这样。有意识地学习,不一定能学好,可无意去学什么东西,却偏偏能学出来门道。例如,下面的这些事例便说明了这一点。
读金庸武侠小说,为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叫绝,一本一本看下去。不知不觉间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因此,语文课从来不听不学但照样成绩很好。
大学一、二年级英语考试都不及格,但后来着迷于电脑编程,却自动地、无形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在思维游戏中学会了解数学题。
在配音游戏中学会了朗读。
……
这给了我们启示:把枯燥的学习任务寓于有趣的活动中,最后两者都有发展提高,且井水不犯河水。
五、大多数人用右耳倾听学习效果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右耳的听力效果比左耳要好。那就意味着坐在教室的右面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坐在孩子右面交谈,有利于交谈效果的达成。
年迈的老婆婆如果不愿听某些话,便把自己“听觉不好”的耳朵对着说话者。
电视剧《奋斗》中有一首歌曲叫“左边”。其大意是:女孩希望她的男友用左手牵她,即走在她的右面,这样她就离男友的心更近了,能感受到男友的心跳了。其实,是女孩想用自己更善于倾听的右耳去听男友的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
六、把知识带到不同的地方
希望在一个地方学到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也能想起来,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带到生活的各个地方。
有的孩子在课堂中对老师的问题对答如流,平时作业也很好,可一进考场便很多题不会了。有人说这是老师没讲透,有人说这是孩子怯场。这些都不是稳定的能控制的因素,也不是根源。稳定的根源在于,他在课堂中学的东西没在其他场合去言说、去复述、去解释、去应用,即知识没在他的认知结构中自己长出来,所以走到另一个地方知识早就溜走了,没追随他。长出来的东西,永远追随你,像你的耳朵一样。
还有一种学生,在学校学习好、成绩好,可在家里从不学习,也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对父母进行教育反哺。长此以往,等走上社会,就更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了。其道理依然在于,他的知识还停在那个地方——学校,没有追随他。
儿童的学习充满游戏性和自由性,如果再给予适宜的条件设计,这种学习的质量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