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一些机缘巧合,2023年我得以参与组织一些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科普知识的渴望,也深刻体会到目前存在的科普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些触动让我产生了想写写自己参与组织科普活动以来的所见所闻。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篇文章。
科普之光,照亮“湘”村
一位位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村民;一辆辆科普大篷车驶入乡村学校,为孩子们带去生动的科学实验和科普剧表演;一场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争相开展,提高了村民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科普如一束束光,改变着乡村的风貌,让乡村变得更宜居、更宜业、更和美。让我们一同走进“湘”村,聆听发生在湖南乡村里的科普故事,感受科普为乡村带来的变化。
图1 2023年5月24日,湘科普“四进”专家志愿者在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
初心引领桑满园
你听说过蚕桑宴吗?为什么有的蚕可以吐出彩色的丝?现代人复制素纱襌衣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今年一开年,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蚕桑科技文化中心主任刘昌文便开启了自己的蚕桑知识科普之旅,朋友圈记录了他的足迹:3月,接待两所学校的学生,去4所学校讲课,带学生观察了湘江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桑树群;4月,接待两所学校的学生,去5所学校讲课,参加两场科普活动,发现1棵古桑树;5月最忙碌,给7所学校的学生普及蚕桑知识;……
从2016年起,刘昌文坚持为中小学生普及蚕桑知识,如今已是第8年。在今年最忙碌的5月,他跟随湘科普“四进”专家志愿者团队去往湘西吉首市寨阳小学和吉首市铁路学校开展科普志愿服务。一到目的地,他便激动地感慨:“又回到老地方啦!”
早在2005年,刘昌文就到过吉首。当时的他作为湖南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被派往吉首市吉首乡(现为峒河街道办事处)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帮助当地村民制订农业计划、申请农业资金等。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扶贫不仅是扶‘智’,也要扶‘制’,更要扶‘志’。科普工作也一样,是帮助青少年‘启智’‘立志’的过程。”刘昌文说。
近20年后再次来到吉首,刘昌文感受到了乡村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孩子们较高的科学素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吉首市寨阳小学,虽然只有一个班约40名学生听课,但他们非常热情,听课也非常认真。记忆犹新的一个环节是,当我问及蚕宝宝尾足的作用时,一个小女生不仅说出了正确答案,还清晰地描述了她在家里观察蚕宝宝移动身体的过程,让我倍感欣慰。”刘昌文说。
孩子们对蚕桑知识的好奇,是刘昌文坚持科普的最大动力。没有资金,他就积极申请科普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来补贴活动支出;没有合适的缫丝器材,他就自己设计制作,还为作品申请了专利。为了增强体验感,更好地传播蚕桑文化,他相继组织筹建了蚕桑科普馆、桑树园,拍摄制作了科普视频,还专门针对科学教师举办了蚕桑知识培训班。
图2 刘昌文(左一)向科学教师讲解蚕桑知识
如今,刘昌文又有了新身份——科学副校长。9月开学后,他的科普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他乐此不疲。“做科普‘不挣钱’,能坚持到现在,靠的就是两个字——初心。”刘昌文笑着告诉记者,“初心就是把我国优秀的蚕桑文化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了解和享受蚕桑科学带来的便利。”
延伸阅读:科技特派员制度起源于1999年福建南平的地方实践,至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后,成为一项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该制度通过选派具有一定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和推广工作,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科普轻骑兵,出发
有这样一辆车,它载得最多的不是乘客,而是实验器材、表演道具和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它就是“科普大篷车”;有这样一支队伍,其中的成员具备戏剧表演、魔术表演、科学实验表演等多种技能,他们就是“科普轻骑兵”。
组成这支“科普轻骑兵”的是来自湖南省科技馆的20多位年轻人。为提升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科普方式,致力于把课堂变成舞台,把枯燥的科学原理通过节目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机器人表演”“空气大炮”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图3 “科普轻骑兵”在表演
除了常规表演,“科普轻骑兵”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创新,自编自导科普剧,增加节目的丰富性。比如在科普实验剧《冰与火》中,老师们通过小球悬浮术、火焰掌等一系列实验,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液氮的超低温特性以及火焰的炽热与多变。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科普剧《科学家的觉醒年代——陈能宽的故事》,向同学们讲述来自湖南慈利的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夏小寒是“科普轻骑兵”的成员之一,她感触最深的是去偏远山区表演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每当表演结束,我们收拾道具准备离开时,很多孩子因为舍不得而拽着我们不让我们走,甚至有的孩子都哭了。”夏小寒说。
湖南省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部方芳对此深有体会:“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那份期待,我们每次都精心准备,力求做到完美。一次,科普大篷车在去往山村的路上遭遇大暴雨和山体滑坡,大家都没有退却,而是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坚持走完科普服务从城镇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这支“科普轻骑兵”已走进50所乡村学校,开展科普服务60多场次,让近3万名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他们带来的科普“新时尚”,也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科普工作的队伍中。
延伸阅读:湖南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又称“科普轻骑兵”)旨在将优质科普服务资源带到百姓身边,深入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从城镇到乡村,从校园到社区,走遍了三湘大地。因其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湖南省科技馆“科普骑兵”惠民行活动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一课之师”和他的忘年交
5月28日早上,特级教师、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谭迪熬特意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衣服,准备去往祁东县第二中学参加2024年湘科普“四进”志愿服务活动。
“红色衣服显年轻,学生会更喜欢。”谭迪熬笑着说。得知听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特意带上了自己的“百宝箱”,里面装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发明作品。这次他将结合中国科学家精神,从学习与生活中的创新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魅力。
课堂上,“百宝箱”里的宝贝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一下就激发了我求知的欲望。”该校高一学生唐钰杰最感兴趣的是“足球香水”这一发明,“这是谭老师从法国巴黎的国际发明展上带回来的。”
更让唐钰杰感动的是谭老师讲述的科学家黄旭华为国奉献青春的感人故事。当时很多同学都眼含泪花,师生的心灵在那一刻实现了同频共振。
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唐钰杰感觉不过瘾。这次活动结束后,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省里来的专家,于是,他鼓足勇气加上了谭迪熬的微信,与谭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梦想。
谭迪熬很快便回复了他:“同学好!我就是你远方的一位大朋友,只要时间合适,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探讨。”
“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崇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责任担当,让我这位‘一课之师’为之感动与骄傲。”谭迪熬说。
图4 谭迪熬(左)在祁东县第二中学授课现场及同学们给他的留言
除了唐钰杰,其他学生也给这位“大朋友”发来留言,表达创新报国的志向和对谭老师的喜爱。有的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有的说:“吾辈将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指引,奋发向上!”有的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您的谆谆教诲,我们将永刻心间,引领我们带着梦想与希望昂首阔步!”
“科普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立竿见影地为乡村带来经济上的变化,而更多地在于它对村民科学认知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68岁的谭迪熬,在科普这条路上已走了30多年。从2023年起,他多次参加湘科普“四进”活动,成为参加活动次数最多、年龄最大的专家之一。
“我能从一个小山村走到天安门广场,得益于所受的教育,所以当自己有能力做点事的时候,我想竭尽所能回馈社会。”谭迪熬笑着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彭世文、陈水章、肖宗文、段贤清等一批批科创名师不断涌现,续写着湘科普事业的美丽篇章……
延伸阅读:湘科普“四进”是湖南省科技活动周重大科普示范活动之一,由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科协共同主办,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执行。自2023年5月启动以来,湘科普“四进”已走进200余家单位开展科普活动400余次,引发了社会广泛好评,树立了科普活动“湘”字号品牌。
科普之路不会停步,科普的故事仍会继续。当科普遇上乡村,山林、雨露、人心都在悄然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成就,也展示了科普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乡村将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注:本文已在《发明与创新》杂志10月刊上发表,有删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