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和五胡乱华十六国
——读史偶记(30)
温景嵩
(2013年8月13日写于南开园)
大分裂时代四百多年,中间短暂的西晋三十七年之统一只是个昙花一现。其前面的那一段时期,从黄巾起义群雄并起开始,到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一共分裂了二百多年。西晋覆灭后天下又继续分裂成南北两大块。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五胡乱华十六国;第二阶段则是比较简单的南北朝。我们在前一篇的文章里,已经讲过了短暂的西晋王朝之覆灭,这一篇文字就先讲西晋之后第一阶段的故事: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五胡乱华十六国。首先应该讲的是东晋。
偏安南方的东晋,是一个没有进取心然而也是个不可侵犯自得其乐的小朝廷。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说得好:“在东晋存活的一百零四年中,北方有五胡云擾,始终未宁定,东晋就常有恢复中原的机会。然东晋并无北取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东晋也曾四次北取洛阳,但均无功而返。”(引自钱穆《国史大纲》。)是故东晋的北伐都是在无声无色中熄灭了,其中绝无像南宋时期的岳飞,韩世忠那种轰轰烈烈的北伐声势。然而东晋虽北伐虽然不成,却也是不可欺负的。北方的前秦苻坚,曾大举南下攻晋,意图灭亡东晋,却竟然遭到淝水一战的大败,锻羽而归,东晋则可以继续保持下来。
此外,东晋偏安的小朝廷,虽然也有内乱发生,像元帝时期的王敦之反,像成帝时的苏峻之反等等,但是先后都被顺利地平叛掉,也都没有发生过像西晋王朝那样大规模的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所以这个小小的东晋才存活了一百多年,比起西晋王朝要幸运得多了。东晋之“死”则并非外患,亦非内乱;相反却是由于一位既平了叛,又灭掉两个外患的大英雄刘裕的篡位。东晋末期安帝时,桓玄反自荆州,然为刘裕所平。然后刘裕又先后灭掉北方的南燕和后秦,居功至伟,东晋再无人可比。于是到了东晋末代皇帝恭帝时,刘裕就逼恭帝让位于他东晋遂亡,篡位的刘裕则改国号为宋。我国南方就开始进入了南北朝的南朝时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晋朝之得国,也是由于司马氏之篡位于魏。而魏之得国更是由于它篡位于东汉。冤冤相报,刘裕只是一脉相承,继承了曹魏和司马西晋的“好传统”而已。
现在再谈北方的五胡乱华十六国。我们在前面题为“大分裂时代的再现”的文章里,已经初步地分析了这问题。然而钱穆先生对此却有更好的分析:他不是把五胡和十六国分开来谈,而是综合起来分析,这就更容易使人对于五胡十六国的大致情况,能有个一目了然的了解。兹介绍如下:
“五胡十六国撮要
一, 匈奴
一支居山西:建国为前赵。
又一支在河西张掖:建国为北凉。
又一支自山西西走:建国为夏。
二, 羯
散居山西上党羯室:建国为后赵。
三, 鲜卑
慕容氏:建国为前燕,后燕,南燕。
拓跋氏:建国为元魏。
段氏:建国为辽西。
宇文氏:建国为北周。
秃发氏:居河西,建国为南凉。
乞伏氏:居陇西,建国为西秦。
总之,鲜卑东自辽东,西至河西,无所不居,势力最大,其中又以慕容,拓跋两氏为最盛。
四, 氐
略阳(今天水)蒲氏:建国为前秦。
略阳吕氏:建国为后凉。
略阳清水氏:建国为仇池。
五, 羌
烧当羌姚氏:建国为后秦。”
(以上皆引自钱穆的《国史大纲》)
对于五胡之所以能够乱华,钱穆先生也有很好的分析。在他的史书《国史大纲》里他说到:
“胡人之所以能统治北方中国者,亦有数因:
诸胡已杂居于内地,均已受汉族相当之教育,此其一。
原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此其二。
诸胡以客居汉地而能自相团结,此其三。
诸胡中匈奴汉化最早,如刘渊,刘聪,刘曜等父子兄弟一门皆染汉学,故匈奴最先兴起。而鲜卑感受汉化最深,故北方原汉族士大夫仕于鲜卑者亦最多。鲜卑才最后得以统一北方诸胡,其命运较长,灭亡亦在最后。”
(以上均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北方最后统一了诸胡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是:鲜卑族的拓跋珪,即为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于是北方五胡乱华十六国的混乱时代结束了,北中国也就开始进入了南北朝的北朝时期。
最后,我还存在一个小问题。我觉得“五胡乱华”的提法不妥。最好增加两个字,改为“五胡融入中华”。前者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味道,不利于民族团结。后者则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看到的就有所不同,那就是:中华民族在扩大,而且在少数民族与居多数的汉族相互作用过程中,中华民族在共同提高。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好事,不是坏事,叫“乱华”就不妥了。这些意见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