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争取科技话语权,警惕学术殖民主义

已有 3306 次阅读 2021-11-17 20:16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 科学的真理性

        科学之所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因为它解释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具有真理性。人类进入科学时代在我看来是人类进化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本质上的突破,是完全超越以前生活模式的突破。有了科学,人在本质上就变得不同了。科学诞生之前的人类和科学诞生之后的人类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抛弃科学原则说话和做事都是错误的。

    正是因为我们建立了科学的范式,任何事情都有了一个可以正确的标准,不再听从于权威,不再听从于内心的欲望,不再听从于过往的无知。虽然科学不一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告诉我们答案,但是它可以帮我们越来越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所以科学就本性来说,代表真理,无关善恶,无关美丑,也没有所属权。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拥有科学,有资格代表科学。但是世界的真知,终归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手段发现的。所以发现科学真知的科学家也自然会获得相应的荣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真知。科学没有善恶,但是科学家却不是如此。而当科学进一步转化为技术的时候,或者一些科学还不了解的技术获得新的发展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

 二 科技话语权

    科技带来力量,带来竞争力,是国家力量竞争的根本决定因素。科技话语权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科学层面上,知识共享正在成为一种基本的科学精神,但是科学知识的首先发现者拥有更多的引导科学发展的权利。第一流的科学团体也同时支配者整个科学界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一般层面上是没有现实价值的,只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的时候才会彰显科学的力量。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细节推敲。

    所以科技话语权,在国家竞争力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科学没有国家,但是科学家是由国界的。引领科学发展,引导技术进步,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科技话语权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三 学术殖民主义 

   科学意味真知,意味竞争,意味生存。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不能总跟着别人跑。在一般意义上来说,科学研究是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但是由于科学和科学家很难完全分离,所以天真的认为做科学研究就是为了科学做奉献,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由于科学的真理性,当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做出新发现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及时跟进,掌握最近的科学新发现,也需要在新发现的基础上及时做出我们的新工作。但是一味的跟着别人的科学发现做研究是非常错误和荒谬的。学术殖民主义就是一种只跟着别的科学家做研究的不良风气。当然只跟着前面的科学家做研究也是如此。

    追逐热点,发灌水文章,必然导致学术殖民主义。一方面不利于中国科学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是一种错误的学术研究模式。对于已经有的科学研究领域,不能放弃,但是必须保持高的研究标准,并且采取适当的取舍原则,控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数。对于我们自己开拓的研究领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必须要在原则上,让中国的科学家意识到,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研发新的技术才是真正重要的。

    科学研究是自由的,但是必须是自己的在已经存在的研究领域,你有没有能力开拓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是判断的根本标准。从国家角度来说,必须支持真正的研究,而不是看什么领域容易发文章就支持什么。科学和技术有很大的迷惑性,大部分的热点实际上最后都没有太多的价值。特别是当下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非常复杂的物性研究,更是难以判断对错,最后只能用时间来说话。科学的研究历史一直在告诉我们,最后留下的往往只是最为基础的概念,和少数真正能实现的技术。很多的研究工作,不过是实验室里边的产物。

    争取学术话语权,警惕学术殖民主义,建立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学派,引领科学技术进步,才是中国科学的立足根本。只有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话语权的时候,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312829.html

上一篇:中国的科技界应该在未来的50年内拿下至少50个科学奖的最高奖项!
下一篇:高校建设,将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
收藏 IP: 111.25.142.*| 热度|

14 宁利中 檀成龙 李斐 焦飞 王安良 冯兆东 范振英 徐勇刚 黄河宁 姚远 杜占池 杨正瓴 姚伟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