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汤唯被电信诈骗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月14日发布
电信诈骗近年来愈演愈烈,接到电信诈骗电话的人懒得报案,挂下电话了事;接报警方不以为然,没有作为;诈骗挨个电话总有上当受骗人。这类电话我几乎每月都接到,遇到的朋友几乎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笔者去年的博文中就有四篇涉及这个问题的。
上当受骗和学术水平或者知名度无关。设想如果接到骗子电话就人人报案,骗子能够如此猖狂吗?更重要的是,如果警方接到一件报案就一查到底,能够不遏制这猖狂的势头吗。
反贪提出老虎蒼蝇一起打,为何对这些害人之马不能认真立案处理呢?
*******************
电信诈骗为何汤唯也上钩?
2014.01.13 总第680期 编辑:魏巍
1月12日早晨,一条新闻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娱乐版面的头条。内地知名女艺人汤唯在上海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21万余元人民币。汤唯事后已向警方报案,警方也已介入调查。电信诈骗时常见诸报端,不少人也都听说甚至经历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受骗者多是“乡野莽夫、无知妇孺”。然而,被很多人誉为“女神”的汤唯也上当受骗,电信诈骗是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防范?[详细]
汤唯中招是因为单纯吗?
在新闻跟帖里,无数粉丝留言“女神好单纯啊”,而这也催生了一个段子:女神上当就是单纯,而你上当就是傻。
汤唯在被电信诈骗后到银行办理业务被拍。
电信诈骗的各种手段都算不上新鲜与高明
事实上,电信诈骗,早就是舶来品的范畴,都是港台地区玩剩下不玩的东西,被一些“高智商、好口才”的骗子利用来进行诈骗。据资料,电信诈骗起初是台湾籍不法分子跑到大陆针对台湾群众进行诈骗,之后被内地不法分子效仿而愈演愈烈。如今,大陆诈骗集团故伎重演,躲到境外设计骗局,诈骗大陆居民。
电信诈骗成本低、成效大、隐蔽性强。一般都在白天青年人上班的时间段对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进行语音轰炸,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的成年人,原因众多,有的是文化程度低,有的是对骗子没有防范意识,有的是胆子小,大千世界不胜枚举。
诈骗的类型五花八门:玩游戏里面提示中奖给人家打钱;冒充朋友打电话称急事要钱用;冒充公检法进行威胁诈骗;冒充国家机关退税补贴等等。
根据警方统计,最易上当的三类人是:老人、高知、宅女
据警方统计,以武汉市为例,武汉警方对武汉2013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分析,归纳出最容易上当的三类人群:老人、高知、宅女。武汉市公安局提供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武汉发生的20万元以上电信诈骗案受害人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最大,占78%;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占50%;女性占61.4%,无工作或退休长期在家的占64%。
社会化程度越低,受骗程度就越高
这三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封闭,人际关系单一,与外界接触较少。女性、学生、老人,固然可能与社会关联度不大,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可能比较窄。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学历的人上当受骗呢?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甚至职业与财经相关的人,也并不见得社会接触面更宽。有些人白天坐办公室,只管自己手头那一亩三分地,回到家很少看报,看电视只看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或者连续剧,上网也多是QQ聊天或玩游戏,看起来通迅设备很先进,与人联系很多,其实与社会现实关联度并不高。社会化程度低,受骗概率就高。
http://bbs.nhzj.com/thread-2886982-1-1.html
诈骗手段如此弱智,为何还会有人相信?
“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
其实,骗子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笨
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
制造一个危机事件,利用人们紧张、害怕心理
“愿者上钩”只是诈骗的一种方式,在中国还有进一步的演变。骗子首先制造一个危机事件,要么是法院强制执行、要么是欠费、要么是银行卡的安全受到威胁等。而人类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提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应激状态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下降,应激状态下,我们感觉时间匆匆忙忙、有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就会不从容了。第二,人会处于一种“行动”的状态,因为肾上腺素、心跳、血压水平的变化就是为“行动”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人坐不住、静不下来。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骗子容易让受害人动起来,同时骗子又要速战速决。
从心理学来说,理智与情绪本是一对矛盾体,当某种情绪走向极端时,理智就会退位甚至消失。极度害怕、紧张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变狭窄,就像发生火灾时,连出口在哪里都不知道,也想不到。正是利用这种注意力的狭窄,诈骗分子从精神上控制了受害者,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而要求受害者切断所有其他联系方式,正是要保证受害者这种由高度紧张产生的注意力狭窄。
形成一个导致信任的信息链,以取得受害人信任
为了达到让受害人信任自己的目的,骗子通过事先掌握受害人多项信息以形成一个能够导致信任的信息链。这就像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你跟前,自称是你父亲的好友,从小看着你长大的。如果他只能说出极少数关于你的情况,你就不太会相信他,相反如果他能说出很多不为外人知道的细节,你就不得不相信他确实是你父亲的好友。
冒充权威部门,利用暗示等心理作用
骗子通常冒充是一个权威部门,不是电信、银行、就是法院、医院,还故意表现出这些部门之间在相互配合,所以很容易获得受害人的信赖。之后,他们又用一些安全账号、网络银行这些听起来比较专业、但是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又不太熟悉的术语。骗子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受害人既相信他们确实是权威部门,同时又不会怀疑他们转移受害人金钱的做法。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被称为“容易被催眠的人”,就是指那些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容易被暗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被人控制情绪,从而被牵着鼻子走。自我力量比较弱的人容易“被催眠”,而一个情绪稳定性好的人就不容易因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极端情绪,也就不容易被人左右。
http://bbs.nhzj.com/thread-2886982-1-1.html
电信诈骗能禁绝吗?
电信诈骗频现,让很多人产生了除之而后快的心理,对于违法犯罪确实需要有效的打击,但是期望完全根除,并不现实。
犯罪成本低,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诈骗运作模式主要是: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在幕后组织操纵整个犯罪实施,雇佣人员为诈骗窝点搭设网络平台、提供电信服务器以及改号服务;雇佣人员负责发送诈骗短信或拨打诈骗电话并接听回拨电话;雇佣人员赴各城市转款、提现,将赃款转至多个不同账户,最后通过地下钱庄转移。
看似复杂的操作,其实所需的“道具”并不多。从近些年破获的案件来看,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只需要建设一个假网站,租一个电信服务器,购买和办理一些电话卡和银行卡,就可以“开张营业”了。通过精心编写的诈骗“脚本”,骗取受害者信任后,让受害者将自己银行卡内的存款转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查处难、取证难,侦破电信诈骗并不容易
由于电信诈骗属于‘非接触式’犯罪,环环相扣,很难留下诈骗的确凿痕迹,为警方办案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电信诈骗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使得发现、跟踪和抓捕有很大难度,破案成本非常高。
由于犯罪分子往往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将被害人的钱款分多个账户进行层层转账、“化整为零”,这给警方在犯罪金额的确认和赃款的追缴方面带来巨大困难。即便警方最终在犯罪分子窝点查到现金,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证明这是某个被害人的钱款。更多的时候,由于经历了层层转账“消化”,钱款几乎无法查明来源了。
没有哪一项法律能够禁绝犯罪
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追赃定赃难,使得电信诈骗量刑过轻,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不够。即便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1年联合发布了司法解释,“对电信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的,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即可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但仍期待更加严厉的刑罚。
但还是那句话,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如果把刑罚的严酷当成一种威慑的话,必然会使严刑峻法走向前台,而其实这对减少犯罪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所有国家的法律都禁止杀人,但是都不能避免杀人案件的发生。如果电信诈骗的犯罪成本和犯罪后的执行得不到提升,那么在严酷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防受骗,还是自己多长点心吧
由于新闻给出的事实有限,并不知晓汤唯究竟因何种电信诈骗而受骗。但公众人物发生这样的新闻,除了是一个热门话题以外,更重要的是给公众提了个醒,更加小心的提防电信诈骗。
在传统意义上,女性往往意味着“顺从、软弱”,所以相比之下,女性的情绪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这也是在此类电话诈骗案中,女性受害者较多、被骗金额较大的原因之一。从这点来说,那些容易情绪化的女性,有必要锻炼自己遇事多想想,脑子转个弯的习惯,以免被骗子利用了弱点。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在境外作案,涉案的资金通常在受害人转账以后的1至2小时之内已经被转移出境并被分解成很多部分从不同境外银行的网点中分别提出。对此,大陆跟境外地区现在还缺乏一个方便有效的合作框架以应对此类案件。动不动要公安部公安厅牵头跨部门侦办的话也不现实。所以,各位还是提高警惕小心防骗才是最根本的。
祝愿“汤女神”能够早日追回自己的损失,也期望这一事件能给许多人提个醒,面对电信诈骗多长点心。
http://bbs.nhzj.com/thread-2886984-1-1.html
****************************8888
唯“被骗”详情:同剧组其他人员也遇诈骗 只她上当
2014年01月14日 02:08
来源:新快报
近日,演员汤唯遭遇电信诈骗,损失达到21万元,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在震惊之余纷纷表示:女神好单纯!据悉,汤唯已经重整心情回到电影《三城记》剧组拍戏,剧组为了保护她免被骚扰,临时调整通告,让媒体扑空。而记者从剧组获悉,汤唯一到片场居然主动提及“被骗”一事,说了一句:“大家都知道了吧!”随后她很轻松地开工拍戏了。此外,剧组还传出不仅汤唯收到电信诈骗,同组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也有相同遭遇,不过只有汤唯一人“中招”!
汤唯
原标题:汤唯“被骗”详情曝光:同僚也遇诈骗,没上当
近日,演员汤唯遭遇电信诈骗,损失达到21万元,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在震惊之余纷纷表示:女神好单纯!据悉,汤唯已经重整心情回到电影《三城记》剧组拍戏,剧组为了保护她免被骚扰,临时调整通告,让媒体扑空。而记者从剧组获悉,汤唯一到片场居然主动提及“被骗”一事,说了一句:“大家都知道了吧!”随后她很轻松地开工拍戏了。此外,剧组还传出不仅汤唯收到电信诈骗,同组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也有相同遭遇,不过只有汤唯一人“中招”!
记者采访了一些曾经与汤唯打交道的人,普遍认为汤唯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和汤唯合作过《武侠》的导演陈可辛曾经表示,很少有人能保持汤唯的那种单纯,“她很能融入当地的环境,让你看不出她是一个明星。”而和她合作过《极速天使》的演员刘若英也曾大赞汤唯的率直“孩子气”,“她是一个独特的女孩,和汤唯相处非常舒服,她就是一个天真、单纯、可爱又率直的女孩子,她的性格其实非常小孩子。”而《三城记》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汤唯是个神经有点“大条”的人,别看长得漂亮、文静,其实带着男孩子大大咧咧的性格。所谓“大条”,一般是指人粗心大意,做事不经过大脑。有其圈内朋友也称,汤唯性格单纯,像她的装扮一样简单,而且往往容易过于轻信,或许比较容易受骗。
汤唯身边工作人员介绍,汤唯平时喜欢自己去做任何生活杂事,比如去菜场买菜、去交水电费、去银行排队转账等。然而,汤唯经纪方对汤唯在面对公众方面的保护倒是相当严密,有段时间还曾招来过“过度保护”的质疑。比如,经纪方将汤唯答记者提问的爱“红烧肉”改成了“香菇菜心”,就是著名例子。汤唯本人也曾表示自己有点“傻”,有次在机场被狗仔拍到,还手舞足蹈地和人打招呼;平常参加一些宣传活动也自认表现糟糕,以致经纪人、助理得经常在旁边拽着她的衣服,提醒这不能说、那也说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倍儿傻。在做傻事、说傻话这方面,我以后会控制一下。”(中娱)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4_01/14/32978762_0.shtml
***********
*,警惕13580173486的干扰电话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3月1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66242.html
*11:26分接到诈骗电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5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5508.html
*已经骗到北京市公安局头上了,为何愈演愈烈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20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9659.html
*刚刚接到网络行骗电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24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933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