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质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已有 3950 次阅读 2013-6-8 16:1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质疑,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转变

质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68发布

 

今天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最后一天,一些媒体就教育考试大做文章,其中最醒目的一个用词是社什么“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笔者以为这样的用语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应试和素质并非教育的不同阶段或目的,应试是手段,素质是目的,应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素质虽然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有不同的素质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在中国国情下,从古到今,教育手段甚至晋升手段是离不开“应试的”。“文革”中取消“应试”的结果变成了层层推荐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如果不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应试”,结果会怎样,而且那个“素质”说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素质。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标准的素质。我们的教育方针有过不同的提法,什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之类,那么,如果结果不是“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成了“资产阶级接班人”难道素质就一定低于“无产阶级接班人”。解放前的大学除了抗大等特殊学校,那所大学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即使新中国的清华北大也有些毕业生成了共和国的蛀虫,也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公敌。人才管理部门说我们的“顶尖人才”流失世界第一,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呢,还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呢?很难说清楚。把手段教育和目的教育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来什么转化是很混乱的思维,等于从方法到目的的转变,可行吗?

 

第二,“应试”和“素质”难以分离,我们提倡或者突出“素质”的“应试”,提倡或突出运用手段之一的“应试”来检验“素质”。我们不是为“应试”而“应试”,也不是没有“应试”检验的“素质”。请问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都是自谋出路,每人都有一份高素质的简历,用人单位会轻易相信你的高素质简历呢,还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应试”看一看呢。即使你出国留学,国外的学校也不是没有“应试”手段,当然“镀金”花钱上大学是例外。

 

第三,时下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不是从“应试”到“素质”转化所能解决的。例如,地区和贫富差距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异地高考这样的大问题,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强调“素质”教育就减少或者消除了挤破头花重金上好学区、好学校的现象了,即使机会较为均等的美国也有这类现象。

 

第四,造成严重的唯学历、轻实才的倾向还和愈演愈烈的唯学术成果量化倾向有关,这种唯量化的指挥棒不取消,恐怕教育和学术还是不得安静!

 

笔者主张素质和应试的统一,应试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素质教育需要防止政治化倾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7722.html

上一篇:我收到的《世界现代史(1900-2000)》稿费清单
下一篇:北平辅仁大学文学院史学系、西语系、外语系科目表(1946学年度、
收藏 IP: 221.194.157.*| 热度|

2 王涛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