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慎言“大师”

已有 4084 次阅读 2007-3-12 06:5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

慎言“大师”

 

黄安年文 2007312

 

(按:200722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栏目首发《慎言“大师”》文章,全文如下:

 

时下在“哥德”盛世、桂冠漫天的时代,各种名目的“大师”越来越多地由媒体打造,展现在我们的眼球中,然而我担心这种打造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因为“大师”决不是打造出来的,靠打造、宣传、命名出不了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真正的大师。大师不是一个时代政治需要的批量产物,如果有“大师”,那恐怕是御用“大师”,大师不能自封。靠个人、媒体、甚至领导人鼓吹的大师是违背成长规律的。

 

最近围绕李敖称季羡林“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个桂冠’都不及格”的言词再次引发争议,“大加赞赏者有之,反对讽刺者亦有之,观点各有不同。”支持者称:“所谓的‘大师’、‘泰斗’、‘国宝’这些称号都应该留待身后,由后世的人来判断和封赠。一个人是否有成绩,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并为后人所认识。所以,季羡林力辞‘三项桂冠’是有道理的,如果自认当之无愧倒很滑稽。”“季羡林研究的并不是以小学和章句之学为根基的正宗国学,他的贡献更多地在于翻译和梵文。”(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反对者称:“李敖要贬低季羡林,只会让季羡林显得更纯净而已。”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7-02/01/content_1663570.htm

 

笔者以为,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地、持之以恒地为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逐步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包括大师在内的各种人才的成长。如果我们一味刻意突出意识形态标准,如果我们以行政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术,我们人为地将大师量化指标纳入各类规划,如果我们按照现行量化管理来催化大师出炉,请问,这样能够培育出大师吗?大师需要经受时间长河的反复检验,需要学术界的共识,也需要国际的认同,“院士”、“首席”、“终身”、奖项获得者、在某个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不等于就是大师,出于利益驱动的炒作更无助于大师的成长。

 

大师受到公认既不能靠打造,也不能靠任命,大师需要合适的土壤和清静的环境,需要个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大师不需要使劲让让,我们还是少谈些大师,多谈些学术环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722日首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521.html

上一篇:警惕“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误导
下一篇:高度重视统计数字的科学检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