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谈网上造谣、传谣、信谣、辟谣

已有 4211 次阅读 2011-9-30 21:07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9)|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传谣, 辟谣, 网上造谣, 信谣

谈网上造谣、传谣、信谣、辟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930日(美东时间)发布

 

造谣惑众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如果对于造谣、传谣不加防范和制止,任期其传播泛滥, 那么处理不当有可能为改朝换代准备舆论基础,所谓乱中取胜内兵家常用的伎俩。谣言不断以至谣言四起, 在所谓和谐时代反映了一种并不稳定的社会现象,对此千万不要被高唱和谐调所迷惑。

 

造谣惑众在纸媒时代有着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 因而影响相对有限。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其影响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也对政权的巩固带来冲击。所以从任何角度来看对于网上造谣、传谣、信谣、辟谣一定要严肃对待, 依法查处。

 

网上造谣必惩。如果这一条做不到等于纵容造谣惑众,对网上造谣者不论何人都需要根据情况严肃查处, 绝不能姑息迁就。同时需要追查造谣惑众者的幕后人物。

 

网上传谣有责。谣言是要有人传播的, 如果大家都不传谣,即使你信谣也不对整个社会或个人或团体构成重大伤害。现在很多人都有手机和电脑, 了解信息和资源共享是网络信息的普遍性现象, 问题在于这些信息需要经过筛选,区别信息的可靠性和及利弊, 而这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这网络的快速反映发生矛盾, 如果出于利益驱动或者只图一时痛快,那么很可能成为传谣者, 在传谣者中以像号称全球最大华文媒体和某些影响很大网络平台的影响最为恶劣,(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中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宣称“根据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云云)。许多谣言是通过有影响的媒体渠道和网络平台传播的, 如果仅仅追究某些个人的传谣只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问题在于主管部门敢不敢对这些权势媒体在传谣动真格的, 我们将拭目以待。

 

网上信谣足戒。如果受到网上谣言的欺骗,需要汲取教训, 增长鉴别力,冷静观察,静候真相。事实上这点很难做到, 原因在于信谣者往往偏听偏信, 不重事实的鉴别,往往对一些片面的“事实”和“回忆”信以为真, 这些人估计以后还是谣言的信奉者, 不过只要不传谣, 其影响对社会是有限的,对自己则是信者自负了。

 

网上辟谣要快。 如果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谣言不及时辟谣,笔者以为要承担相应责任,相关官员需要密切关注网络信息传播动向,及时做出快速反应。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发表谈话

坚决制止捏造事实编造谎言在网上传播的行为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30日发表谈话,对最近有人在网上捏造所谓“微博名妓若小安”等谎言予以谴责,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和各网站依法查处,坚决制止在网上捏造事实、编造谎言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这位负责人指出,经有关部门查明,最近一些网站炒作的所谓“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是一名已婚男子编造并在某网站微博散布的虚假信息,社会影响恶劣。最近以来,已多次发生此类肆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在网上传播的事件,如所谓“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西北某大学3名女生被强奸,校方为封锁消息承诺保研”、“福建某大学发生爆炸”等,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这种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也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引起互联网业界和广大公众的强烈愤慨和谴责。

这位负责人指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依法惩处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及网站,追究其相关责任。这位负责人强调,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清除网络谣言需要广大网民、互联网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民在上网时应守法自律,做到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欢迎广大公众积极举报网上虚假信息,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共同创建一个诚信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30/c_12211278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92163.html

上一篇:读普林斯顿大学校报有感
下一篇:外孙所在的美国小学要求学生画母国国旗
收藏 IP: 67.172.33.*|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