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小议实现充分就业立法

已有 174 次阅读 2024-7-18 10:06 |个人分类:美国所i见所闻(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小议实现充分就业立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07月18日发布,第34972篇)

 

实现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政府的职责,当代世界历史表明最初提出这一口号的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本文对此略述一二。 二战结束后政府面临军人退伍和年轻人就业的巨大压力。还在1944年美国民主党在竞选政纲中就提出“保证充分就业”的口号。1945122, 美国参议员默里,詹姆斯·E.(James S·Murray)联合几位议员提出了充分就业法案(Full Employmend Bill), 该法案由国会以32084票通过, 1946220日由杜鲁门总统签署生效, 从而成为战后初期最为重要的有关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立法——《就业法》,该法案明确宣布政府有责任“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包括自行就业,从而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联邦政府应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来帮助实现“最大限度就业”。

根据这一法案成立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协助总统每年定期向国会提交总统经济报告,1947年以来这一报告成为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官方指导性文件。杜鲁门任期每年两次向国会提交报告。但自艾森豪威尔总统以来均在每年的一月或二月上旬向国会提交一年一次总统经济报告。

194718日总统提交的第一份经济报告包括1946年经济形势评述、1946年的价格工资和利润、国民经济预算、1947年经济目标、1947年有利和不利因素、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概述、经济政策建议共七部分。

报告认为长期经济目标应当包括六项内容:

*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资源;

*发展自由企业的竞争;

*推进社会福利健康和保障;

*国际经济关系的合作;

*防止经济波动告称不希望再次发生向1929年那样的大危机

“经济报告是一次向全国性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机会。它对总统和国会决定各种问题提出了挑战。它也向全体公民提供了判断和分析这些行动的机会。它是有助于完成我们的任务的新的手段。”

报告用相当的篇幅分析失业保险、退休和抚恤金、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意义,强调“推进福利、健康和保险”是“最大限度地就业、生产力和购买力问题的组成部分”。

主张要充分研究福利计划和一般经济增长条件间的密切关系。

报告认为失业保险的设计比起慈善照顾来说要好得多, 它提供了阻止萧条的购买力; 退休金制度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调整和适应技术变化的需求; 健康保险则明显地关系到工业和农业生产力的保护。

 

    194596, 杜鲁门在致国会的21点咨文中, 提出了要求制订一项“充分就业”立法, 杜鲁门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就业法解释道:“所谓充分就业,我指任何准备工作、能够工作和愿意工作的工人都有在和平时期获得适当工作的机会。

......当我第一次提出充分就业的建议时,我思想上认为,如果二十年代的情况重演的话,我们国家将有200万到800万人失业。”

    他在19451029日写信给众议院多数党的领袖约翰·麦考马克说:“如果我们只是等待大批长期失业日子的到来, 那会遭受另一次浩劫。‘预防胜于医治’,就目前的这一重大问题来说,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了。”

    《回忆录》称:“根据这个法案,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权和资源, 来保持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包括自行就业)。”“这个法案正确地表达了美国人民的深切愿望:不懈地解决大批失业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杜鲁门引述1946年他签署该提案时未采纳财政部长弗雷德·文森为他起草的一段话:“当我门浏览历史书籍的时候我们偶尔为这样一个事实所感动:当时并不引人注意的某些偶然事件,却对后来一些事情的全部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不揣冒昧地预言, 历史总有一天会这样记述关于制订1946年就业法的事件。

   尽管有着自我宣扬的成分,但是将“充分就业”立法化,这是有着开创性意义的。在美国各个年度和季度的经济指标中的通货与就业往往是衡量经济走向和中央银行加息或者减息的晴雨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42749.html

上一篇:两月一次上门服务 两人一次合计200元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