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尝试回答王大元老师的提问

已有 5089 次阅读 2015-12-6 23: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特别提醒,因我不是临床医生,这些看法不能作为临床依据,只属于学术探讨用,也希望有相关领域的学者给批评指正,以免造成严重错误。)

今天《二甲双胍或许是理想的肠道细菌改良剂》的文章后,科学网博主王大元老师给本人了鼓励,并提出了几个问题:

孙同学(原文称呼实不敢当),你总能发表一些水平很好的博文,我受益匪浅。

关于二甲双胍的作用你讲得很清楚,有几个问题请教:其他一些药如阿卡波糖片(国内商品名叫拜糖苹,我一个亲戚吃它没用,另一个大学同学吃了却有效--指降血糖),格列齐特缓释片(Diamicron)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与二甲双胍有什么不同?维格列汀片(vildagliptin)与二甲双胍的区别在哪里?

希望经常能够看到你写的科普文章,你写的基因编辑文章不错,我也准备写一篇。

博主回复(2015-12-6 22:37)其实我对糖尿病的理解,尤其是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全面。如果王老师对这些药物有兴趣,我找时间学习后汇报给你。

博主回复(2015-12-6 22:35)尿病药物作用机制区别非常大,你说的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药物,至于每个人的效果差异,那就更是显然的,否则如果每个药物都一样,就不需要那么多药物了。现在还有通过尿液排糖,就是故意尿糖降低血糖的药物。这都是不同的策略。药物越多越说明这个病复杂。个体差异也是复杂的一种表现。

但是感觉对这些问题回答不够充分,于是查找相关资料并根据个人理解继续回答如下。

我的个人看法是,二甲双胍本质是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强药物。是依赖于胰岛素信号途径的治疗方法。当然现在发现的新效应是与胰岛素关系不密切的效应。

阿卡波糖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甙水解酶。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因此可具有使饭后血糖降低的作用。这种药物是独立于胰岛素的降糖药物,是通过减慢或减少消化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实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从这个药物作用原理看,如果患者胰岛素功能非常差,只用这种药物虽然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但代谢性降糖功能仍然不足,需要补充胰岛素才可以。对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需要补充胰岛素,对胰岛素受体功能不好的人,则需要提供胰岛素敏感性。

关于格列齐特的问题。

格列齐特是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主要对胰腺的直接作用,促进Ca++向胰岛β细胞的转运,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也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血糖。也就是说,这个药的作用是促进患者自己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前提是患者胰岛素合成能力足够,分泌能力下降。二甲双胍则是提高胰岛素的功能。所以这两类药物能相互叠加。因为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就是功能提高也效果不理想。

维格列汀片(vildagliptin)与二甲双胍的区别。

维格列汀是DPP4抑制剂,有选择性、竞争性、可逆性。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是维持体内葡萄糖浓度的重要激素,都具有肠促胰岛素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GIP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受损,仅有GLP-l能发挥促胰岛激素分泌作用,它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胰岛素的分泌。GLP-1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胃排空,增加饱足感。

DPP-4又被称为T细胞表面抗原CD26。是一种细胞表面的丝氨酸蛋白酶。DPP-4在肠中高表达,此外于肝脏、胰腺、胎盘、胸腺等也有表达,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可溶性的DPP-4具有酶活性,其主要作用是优先将氨基末端第2个氨基酸为丙氨酸或脯氨酸的寡肽的氨基末端前两个氨基酸剪切去除。作为一种酶,其中一种被DPP4分解的蛋白质叫做GLP-1,肠道细胞分泌的激素GLP-1可刺激胰岛素、抑制胰血糖素、抑制胃排空和让胰岛细胞再生等方式来降低血糖。灭活DPP4保护GLP-1被分解的DPP4抑制剂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攻方向之一。

维格列汀通过与DPP-4结合形成DPP-4复合物而抑制该酶的活性,在提高GLP-l浓度,促使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的同时,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从而降低血糖。

显然这个维格列汀的作用目标依然是提高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和格列齐特有类似性,但是作用的方式不一样。维格列汀是通过阻断DPP-4的作用,提高GLP-l浓度实现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目的。但是格列齐特就是一种直接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分子。从作用模式上,维格列汀相对温和,属于间接调节,但是格列齐特就比较粗暴直接。既然作用目标一致,那个更好是比较显然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41486.html

上一篇:二甲双胍或许是理想的肠道细菌改良剂
下一篇:来自细菌代谢产物的蟑螂信息素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5 王大元 张珑 李亚平 胡文政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