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年轻学者需要有学术交流的胆量 精选

已有 8343 次阅读 2011-11-14 11: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ffice, style, face, white

所谓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s ),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定义来自网上)。

刚才看到喻海良老师的文章“年轻学者的科研悲剧:交流与拒绝交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喻老师提出年轻学者在学术交流中遇到的尴尬事:不交流容易走死胡同,交流容易被别人把思想抢走,真是交流也不行,不交流也不好。那么怎么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年轻学者在学术交流上一定要放开胆子去交流,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首先,学术交流不可缺少。为什么这样说,喻老师文章中也提出学术交流的必要性,那就是避免自己的研究走进死胡同,由于年轻学者的经验少,有许多想法可能并不可行,需要与有经验的学者多交流,以获得这些人的指点,从这个角度考虑,既然你希望能获得别人的指点,那么就不要担心他会剽窃你,如果他真的剽窃你的观点,说明这个学者的学术道德存在问题,可能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学术高手,否则他不会那么容易被你的学术观点所左右,也就是说所谓水平高的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什么水平,也很难会获得同行的认可,要知道,只靠学术交流获得的想法往往是初步的想法,如果不经过自己课题组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在国际上学术交流中,大家往往是不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的。现实中,青年学者把自己的思想介绍给大家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只是一个思想,没有任何或比较关键的证据支持,发表文章和公布自己想法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能有机会给那些学术水平超过你的学者进行交流应该作为学习的机会,不要总想者别人会偷你的思想。

其次,普通思路很廉价,只有证明是可行的思路才能算好思路。学术界一般认为大部分思想或思路是廉价的,也可以说大部分思路是没有价值的。许多没有被证明的思路在学术领域就想是长舌妇的谈资。有时候我们听别人一个报告就可以产生一个或者许多思路,我们认真看几篇文献就可以产生一些思路。这些思路大部分都是一些原始思路,或者是思路的粗产品,经过对这些思路进行认真推敲,就可以形成一些可行性比较强的思路。即使这样,许多思路只能停留在我们的头脑,或者在笔记本上,或者在电脑硬盘内,也许永远见不了天日。通过各种交流的机会,如果这些思路有机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也许能产生共鸣,也许能获得别人的指点,也许能给别人的研究一些启发。有的思路可能在交流后逐渐增强了我们自己的信心,如果有条件我们会去证实它。其他学者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启发,也许能在他们的工作中得到提高,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少部分学者会把别人的思路去实现。无论是那种情况,只要思路能实现,就应该高兴,因为只有被实现的思路才能提升价值。

最后,假如自己的思路被其他学者抢先证明并发表,青年学者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你的思路经常被人抢先,我相信你早晚会很成功,因为这说明你的思路确实有比较高的价值,相信你很容易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要知道,学术交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希望有收获,如果你的思路可以被别人抢,说明与你交流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也就这样。不要觉得是别人偷你的思路,被人做出来你应该感谢别人,你可以感谢他把你的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想法证实了,让你做了学术的无名英雄。如果自己的思路被人抢,没必要去找人争执,说这是我先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比较明确的证据,如会议报告,发表论文等。学术上只认可优先发表,并不认可头脑中的思路。

避免思路被抢的方法。为避免思路被别人抢先发表,也有许多具体解决的办法。一是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发表出来,许多专业杂志都有专门发表假说的栏目,甚至有的杂志专门接受各类假说,你不需要任何技术条件,只需要把思路通过杂志分享出去就可以。二是广泛与别人交流,设想有10个学者会被你的思路打动,有一些人如3-5个可能会提出与你合作,那么你可能就能成为这个思路的领先者。我在07年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含氢气生理盐水,给一个领导汇报时,领导从关心的角度提示我不要把这个告诉别人人,避免被高手抢先。但我后来是广泛宣传,并与国内40多个单位合作,有的合作很好,有的合作不好,甚至有的单位连作者都不放我们一个。但是3年后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国际上任何一个单位。第三种办法就是自己提出大量思路,如果自己能每天提出新思路来,你就没有必要再担心别人偷你的思路了。

如果我们都担心自己的思路在交流过程中被别人偷走,必然会在学术交流中缩手缩脚,遮遮掩掩。这样的学者很难得到同行的真正尊敬,你又怎么去希望获得同行无私的指点和帮助。因此,我主张学术交流千万不要担心被剽窃。特别是青年学者,因为我们被别人惦记的可能性太小。所谓担心思路剽窃,本质上来自学术的功利性,如果大家都为了科学,为了解决问题,谁做出来我们都必然是高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07863.html

上一篇:傻人更适合做科研
下一篇:氢气对放射线引起的精子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收藏 IP: 173.55.207.*| 热度|

21 许培扬 彭思龙 戴力扬 赵纪军 喻海良 陈清 唐常杰 徐耀 林绪波 金小伟 杨晓虹 刘阳 占礼葵 朱新亮 马丕波 吴明火 何红伟 高晓东 zhangling wgq3867 ahsy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