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段非正文可不看)前几天自己无意写了一个短文《不做实验也能发表 SCI论文》,竟然引起科学网很多人的讨论,把著名博主都惊动了好几个,例如李小文、周可真、刘苏峡等等。正如有许多人说,继续反复说这个问题显得很无聊,反复说这个已经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了,可今天早上又看到李小文的新作《要有勇气站上巨人的肩头》又上了头条,想想这个话题仍需要再讨论的必要。正好昨天晚上没休息好,今天干不成什么事情,再无聊无聊吧,权作休息。据新的研究表明,好唠叨的人更长寿,正好找到自己又唠叨的理论基础了。于是来了兴致,凑热劲再写几段吧。
(以下正文可粗看,鼓励纠错、扔砖、幽批(定义:以幽灵游客身份批评))
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实验是否重要?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实验和获得数据的任何工作对科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就不要继续讨论了。
第二个问题是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的关系。理论分析和理论创新一般都需要建立在过去理论和新的证据基础上。但是现实情况是,有的人强在实验过程和数据整理不善于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有的人善于理论分析不善于具体实验和收集数据。实际上,这两种能力对科研都很重要。但从宏观上看,理论分析,或者从别人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可能更加重要。关于这一点,自然辨证法已经论述地非常精彩,真理和实践关系,当然这里的理论分析与真理不能等同。但道理是一样的,理论来自过去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第三个问题是发表论文与做实验的关系。我特别强调的是实验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要自己做。如果能通过挖掘别人实验数据,发表论文论文,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手段,你可以把这种工作也作为实验的一种,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生物信息学方面大部分都属于这样的方式,但确实是属于数据分析阶段的特殊实验,如果把理论推演也算一种实验,那么说不实验发表论文就成为一个谬论。但我讲的理论类文章也包括这一种“类实验”的论文。(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我发现善于进行理论分析的学生往往不善于亲自实验,但这种学生数量很少,我觉得他们是希望最大的科学人才。鼓励写观点类文章,也正是主要针对这类学生的。)
大家质疑的就更多了
一是“不作实验写文章就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对科学发展意义不大,对培养学生有害无利,坏了学风,影响了学术水平,此风不可长。”写文章本身是一种能力,即使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也值得鼓励,而不是鼓励浮躁。事实上,我熟悉的国内学科恰恰是存在不会写文章,而存在大量胡编或抄袭文章的现象。因此,培养和修炼写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二是我们大家水平都一般,特别是研究生就更差,别干不做实验就写文章这样逞强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我们不仅要鼓励,而且要特别鼓励大家多做一些理论性的文章。
三是发表一些观点类文章可能把自己的好思路送给别人的嫌疑,我觉得如果绝对好的思路,这样的担心是对的,可是实现是我们许多人难以有这样的好思路,况且有的思路我们也没有条件实现,如果这样的话不如发表出来,国际学术通航也同样会认可那些没有直接证据的理论分析,同样能获得尊重和认可。
不过真正特别有价值的理论可能更难被杂志接受到是真的。因为可能大部分同行不一定能认识到同样的高度,或者说因为怕你先提出来占了先机,他们可能采取先拒绝你的观点,然后偷偷自己去实验证明并发表(这种情况最可怕)。但恰好国内就存在这样类似的情况,典型的是看到别人的基金申请书和论文,枪毙然后自己做出实验发表。这种学术不端很隐蔽,但十分恶劣。
没唠叨完!待续
目前关于《发表论文是否需要实验》的相关博文:
孙学军: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
孙学军:再谈不做实验可以发表论文
孙学军:三谈不做实验可以发表论文
孙学军:四谈不做实验可以发表论文
孙根年:我谈科学实验的四种基本类型
孙根年:不做实验发表论文:别逞能
孙根年:旅游教授为什么就不懂科学
李小文: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李小文:要有勇气站上巨人的肩头
曾庆平:不做实验真的能发表创新性论文吗?
曾庆平:李小文院士,您的话稍微说过了头
武夷山:三原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