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新诗与新诗学》自序

已有 3212 次阅读 2010-7-3 23:15 |个人分类:文学:理解诗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序

 

写完了“跋语”,回头再来写序。

本书内容虽不出“新诗与新诗学”范围,实际写作过程却并非从精密、严格的体系出发,而往往是机缘凑巧的结果。一九九九年我在《冷雨与热风——现代诗思问录》后记中曾谈到自己与新诗学接近的缘由,如今十年过去,又一些故事陆续发生,自然也就随手绘制出一些自己喜欢的新图案。新诗的家底尚不丰厚,新诗学也正年轻,想到自己竟然还能够与冰心、施蛰存这样的第一代、第二代新诗人直接对话,可以与另一些新诗界的前辈来来往往,就不能不陡然生出一份感慨:新诗的路,新诗学的路,都还长呢!

1940年代:“新的抒情”或“新诗现代化”》原题《“新的抒情”——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是我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曾收入《冷雨与热风——现代诗思问录》,当年撰写时颇为认真,某些提法今天看来似乎可以调整一下了,某些提法却似乎还有意义,所以还是收进来了。与此情况相同的还有《新诗文体流变》部分,这是我从事新诗研究最早接受的“重大课题”,原为青岛大学冯光廉、刘增人先生“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项目中的“新诗体式”子项目,我与鲁原先生合作撰写,成书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负责撰写“初期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七月派”、“归来者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六章的内容,现在分别收入本书第三、四、五部分。

“吕剑”这个题目,我陆续写过一些文章,但较为正式的论文是来杭州后写的,即《归来者吕剑和他的抒情诗》一文,连同另外几篇文章和牛汉、吕剑的通信,一起发表于2004年《诗探索》“秋冬卷”的“吕剑研究”专栏(发表时题为《吕剑论》)。关于穆旦、戴望舒、蔡其矫、余光中、王伟明以及“中间代”的文章,均为在杭州新写,亦曾先后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山东师大学报》、《西南大学学报》、《香港文学》和香港《诗网络》,或由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另外,《综合·转换·衍生:新诗修辞》一文,为诗友西果先生原作,经我略作调整共同署名发表于《诗探索》,这次收入本书,特作说明。

“新诗”之后,陆续有“现代诗”、“现代汉诗”等等新名称出现。比如2000年我在上海访问施蛰存先生时,在讲到他自己属于“第二代”新诗人之后,接着就当面提出“新诗这个说法应该换一换了”,我当时应答:“叫现代诗比较合适”,老人点头认可。余光中也曾认为“新诗”这个说法“内容驳杂,定义含糊”(《现代诗的名与实》),而在另一场合又认为:“从新月出发,我这一代开创了现代诗,正如新月诸贤从古典诗出发,而竟开创了新诗一样”(《天国的夜市》后记)。但近来我倒是反而更倾向于用“新诗”这个概念,以为这个概念可以涵盖“新诗”、“现代诗”、“现代汉诗”、“汉语现代诗”所有这些不同的名叫法,应是一个本源性的概念,“现代诗”、“现代汉诗”则应该视为“新诗”发展史中的延展性概念。

故斟酌再三,书名还是定为《新诗与新诗学》。

 

                                      二零零九年十月八日,农历己丑年八月

二十日,寒露,子张于朝晖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340958.html

上一篇:《新诗与新诗学》跋
下一篇:韩寒和他的《独唱团》(一)
收藏 IP: .*| 热度|

2 苗元华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