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张
清谷存书,有吾师刘增人先生签赠多种。其中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纳入“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的《王统照传》初版于2000年2月。增人师在后记中除了交代过本书撰写的前因后果,表示此书是他十几本书中“写得最顺畅的一本”,也写出了立传前立下的写作宗旨,那就是“忠于历史,忠于原作,写出人格,写出特色”。我在接到赠书后认真拜读,以为这些原则或目标应该是达到了,难怪王统照的儿子王立诚读后感叹:“刘增人深深地理解先父生平深沉的忧愁”,“是先父的一位从未谋面的‘知己’。”
在这部传记中,增人老师最倾心的,是王统照极具魅力、完美地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里承传下来的道德人格。应当说,在几千年的农业文化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知识分子(或称文人)的道德人格,无论称其为“君子人格”也好,称其为“大丈夫人格”也罢,的确已经成为维系我们民族健康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健康人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即使在已发展为市场经济的今天也还应当坚持。当传记写到这些地方时,往往感慨不已而又向往不已,他引述柯灵描写叶圣陶的一段话移用到王统照身上:“待人接物,谦和平易,质朴无华,看来很有些温柔敦厚气;但外柔内刚,方正耿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遇到需要行动的时候,决不落在任何人后面。”而对这种颇带古风的道德人格的褒扬,显然表明作者既自励而又警人、既怀古更以鉴今的良苦用心。这样一来,《王统照传》不但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成了一方有镜鉴意义的人格碑铭。
《王统照传》随我南下钱塘已近十年,而王统照作为民国时期老作家也似乎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忆,按农历,今天恰好是他诞辰115周年。1957年他以60岁去世后,作为王统照“文学研究会”同仁的陈毅曾有诗悼念,诗云:“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如今又是五十多年过去,王统照剑三先生还能被历史重新寻找回来吗?
2012-1-30,壬辰正月初八,杭州午山
全文载《温州读书报》今年6月号,此为删节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