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是两回事 精选

已有 13355 次阅读 2016-6-29 20:49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想与现实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划等号,而且无论对于个人和国家,理想往往也是时间的函数。曾几何时,本科教育在中国属于精英化教育,如今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招生规模早已让本科教育市场化了。

若干年前曾看到一份官方统计,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为5/年,其中一半去了政府当公务员。我想,博士生的培养目标肯定不是公务员,那么多的博士当了公务员没人诟病,一些博士生当了中学老师却有人认为浪费了教育资源,与博士生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岂非咄咄怪事?

如果翻一翻本科生培养目标可以发现,我们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很高大上的:“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然而,看看每年的本科生就业去向,有多少符合这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对于职业取向并无明确的界定。

再来看看我们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的科学或专门技术指的是什么?中学教师是不是高级专门人才?去看看中小学教师的定义就知道了。有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经历的人未必一定需要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我们每年的博士毕业生有多少去了专业的科研院所?我没有做详细的统计,不好妄下定论,但根据我有限的了解,一定是其中一少部分。

这么说似乎有狡辩的嫌疑,事实上,除了数理化、语言等专业,其它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博士去中学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即使是这样,博士生的就业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也未必有必然的联系。博士、硕士、学士的就业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市场与社会环境。首先,经济环境对于博士生就业情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经济越发达,接纳博士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其次,教育发展状况对于博士生的就业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个年招生博士达5万规模的国家,就业必然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此外,博士生的个性化特征也会对博士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同等条件下,男博士比女博士更容易就业。由此可见,在博士规模日趋庞大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博士的就业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那么,博士从事中学教育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不是浪费,而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与写几篇不错的研究论文相比,培养高质量学生的价值显然更大。古今中外,博士毕业后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首先考虑的是寻找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科学研究则是业余工作。以目前的博士生就业状况看,基础性学科的大部分博士毕业后去了高校,高校教师的主业是什么?显而易见是教书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没什么不同。既然博士可以当大学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当中小学教师?所以,问题不在于博士该不该当中小学教师,而是博士有没有兴趣当中小学教师。

博士以科研为职业还是以教师为职业不在于培养目标是什么,而在于市场需要什么和个人的兴趣点是什么?毋庸置疑,名符其实的博士一定比学士乃至硕士具备更高的学科素养,因而更适合从事教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士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也许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接受了更深入的专业教育从而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更好的潜质,这比发表几篇不痛不痒的所谓研究论文要有价值得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987563.html

上一篇:博士该不该进中学?
下一篇:取消基础教育三大考与改革学制是否可行?
收藏 IP: 116.21.160.*| 热度|

28 姬扬 郑小康 吕喆 钟炳 陈南晖 许方杰 赵凤光 黄永义 韩枫 危健 许天来 白龙亮 李富春 苏德辰 农绍庄 林中祥 姚伯元 彭思龙 李学宽 武夷山 韦玉程 杨正瓴 黄育和 ljxm xchen xlianggg biofans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