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有专家与没专家听课,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已有 6575 次阅读 2024-10-20 13:27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或许有人会对号入座,但这里并无特指,尽管是所历所闻。在某个竞赛中,一个选手明明对概念的解释是对的,可有评委偏说选手错了。跟谁说理去?打分权在专家手里!不由你不服。这年头,好东西未必有人识货,反之亦然!建议专家在发表高论前先温习一下基本概念,竞赛的知识点都是已知的,忘了也没关系,可以在发表高论前先看一看,哪怕网络搜一下也行,尽管百度有时不靠谱,好歹有个参考嘛。

    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见,有一次我的学生在皇城根儿研修,最后有一个环节,需要每个学员讲一个知识点。我那学生大概受我的影响深了一点,偏要把知识点讲出个所以然来,点评的专家打断了她:“你讲那么多为什么干啥?直接讲怎么玩就行了。”学生很委屈地将此事告诉了我,我非常愧疚地对她说:“不好意思,是我误导你了,忘了告诉你,在外面要懂一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巧。你瞧那些有经验的中小学老师,他们就懂这个道理,当有专家评课时,必会按照专家的要求搞出一堆创新的东西来,什么分组学习、多媒体动画等等,甚至课桌的排列也与往日不同,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如果再配合一点,那就是一节令专家赞不绝口的好课了。但日常教学又必然是另一番模样,因为教师心中明白,教学是一项踏踏实实、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花里胡哨。你咋就学不会呢?“学生深以为然。当然,我说这番话也是为了推卸我当年对学生们教育不力的责任。😄

    我不反对教育改革,相反地,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改革,但我赞成的改革不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更不是缺少学科背景的专家看得懂的改革,而是实实在在的将课堂回归到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提升的轨道上来,至于形式,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最好,否则,再多的改革也是折腾。

    能力提升与升学考试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取缔升学考试意味着升学公平性的丧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在素养、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之间寻找到平衡,这需要一点责任心与终身学习的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456094.html

上一篇:课堂的生动与否与课程的难易程度是否有逻辑关系?
下一篇:课堂教学及其评价
收藏 IP: 119.131.52.*| 热度|

21 杨锦忠 王从彦 周忠浩 梁洪泽 武夷山 冯兆东 崔锦华 姬扬 郑永军 杨正瓴 钟炳 王安良 刁承泰 史仍飞 王涛 苏德辰 池德龙 孙宝玺 何斐 guest60925201 guest3802293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IP: 120.231.180.*   回复 | 赞 +1 [7]池德龙   2024-10-28 22:28
  
IP: 117.129.16.*   回复 | 赞 1 +1 [6]苏德辰   2024-10-26 11:42
绝大多数所谓的改革是瞎折腾。
回复    
2024-10-27 17: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杨正瓴   2024-10-25 00: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3945-1332857.html

郭泽坤

如果.....
已有 2631 次阅读 2022-4-7 10: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果说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的人才多以 海外归国为主,这还情有可原;但是,建国70多年后的今天,国家还是热衷于从国外引进人才,并以此为荣,那么,我认为这是一种耻辱:70年来,我们的教育干了啥?

如果在上个世纪末,高校需要海外归国人才,这还情有可原;但是,现在一个百年或近百年的老校还热衷于海外挖人,我也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百年来,这个学校干了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郭泽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3945-1332857.html
hidden
IP: 202.113.11.*   | [4]用户名   2024-10-24 02:33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1 [3]xtn   2024-10-20 18:16
在学术和教育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追求知识的深度和理解的广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另一方面,现实的压力,比如升学考试和专家评审,往往迫使教师和学生采取更实际、更表面的教学方法
回复  有道理
2024-10-20 19: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96.109.*   回复 | 赞 2 +1 [2]冯兆东   2024-10-20 17:13
必须得有学生的评价。逐年的评价,才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认真程度。
目前盛行的“节目型”教学:
(1)教学比赛(正道赢得教学比赛的人只是显示:他(她)具有成为好老师的潜质,但绝对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证据);
(2)听课式促进:有经验的人去听几次课,是有用的,可以作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认真程度的判断。但是,几次教学不能衡量认真程度。
回复    
2024-10-20 19:2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有专家听课呢,得更认真些。如此而已吧。
2024-10-21 07:5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9.84.231.*   回复 | 赞 1 +1 [1]周忠浩   2024-10-20 16:23
不上课的砖家太多了,没有学科背景的更多
回复    
2024-10-20 19:2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5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