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学术打假是件很专业的事情 精选

已有 7247 次阅读 2010-9-27 23:20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写完此文,俺也学反面教材同志逃跑了,博客陪伴我完成了枯燥的教材修订工作,该做点别的了,免得总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以后也许只发点风花雪月的文字或图片调节一下神经,不再议论学术界的“国事”。

----------------------------------------------------------------

    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剽窃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早已经名扬海内外了,大家都在反对造假,痛恨剽窃,到底谁在造假?谁在剽窃?论文都是要经过专家评审后才能发表的,为什么评审专家没有看出作者造假或剽窃?却被并非内行的人士发现了?这实在是件令人费解的事。

学术造假、剽窃不同于产品的造假与偷盗,后者大多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学术一旦造假或剽窃,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发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能真正承担起学术界的打假重任?我的看法是,任何个人都难以胜任学术界的护法使者,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不同方向的学者对彼此间的研究领域也只能知其大概,细节性的问题很难悉数通晓,又如何能发现对方是否造假或剽窃?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假、剽窃的被发现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上,学校、科研院所大多有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差不多涵盖了该单位大多数的研究领域,可是为什么几乎没有或很少发现和处理过造假与剽窃案件?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各种媒体反应的造假、剽窃事件铺天盖地,另一方面,各研究单位风平浪静,似乎媒体渲染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世界,实在有点奇哉怪哉。

有人愿意担负起打假的重任是个好事,对学术界也许或多或少会起到一定净化作用,但我对其最终的效果是存疑的。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谁能保证打假者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其次,以今天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无论什么样的天才都不可能深谙所有领域而成为科学的通才。诚然,你可以成立一个打假集团,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举报,但你的集团成员一定能对所有科学领域中涉嫌造假与剽窃的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你能保证举报者的举报都是事实么?造假、剽窃的举证是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需要靠点运气。例如造假与剽窃者的伎俩十分拙劣,很容易被发现,甚至用电脑就能检查出来,否则如果没有很专业的理论素养很难让人信服你对某一领域造假或剽窃嫌疑人的指责是无懈可击的。

学术界发生过的多起比较大的造假与剽窃风波最终都不了了之,至少大众都不知下文,这说明不是造假、剽窃的指控缺少更有力的证据或者干脆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就是处理的难度比较大,当事人照样过他的日子、做他的事。

造假与剽窃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有没有形成一种常态或风气,如果一个社会各行各业造假剽窃成风,那么一定是社会出问题了,社会问题是不可能依靠个人或某些人来解决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扭转乾坤而成为社会的救世主,说不定造假、剽窃风气不仅没有遏制住,还弄得一地鸡毛。

短时期内遏制造假剽窃之风也许很难,因为中国的造假剽窃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工作,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职业道德教育相对于造假剽窃带来的收益而言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要想有效地降低造假剽窃现象的产生,高惩罚机制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种事件所带来的风险远远高于收益,显而易见,愿意冒这种风险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这恐怕是杜绝造假剽窃事件的根本。



方舟子遇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367617.html

上一篇:由概率论的发展说到中医理论
下一篇:公布一份督导听课工作报告,督导主观乎?
收藏 IP: .*| 热度|

32 周可真 牛文鑫 李霞 鲍得海 祖乃甡 梁进 葛肖虹 杨远帆 曹聪 刘全生 崔克明 陈苏华 熊李虎 杨正瓴 吕喆 王启云 李志俊 蔣勁松 耿文叶 李学宽 侯成亚 孙静宇 陈辉 鲍海飞 许培扬 刘晓瑭 齐霁 丛远新 曹建军 黄锦芳 宋敦江 nm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