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阿尔罕布拉宫 —— 嵌在欧洲大陆的阿拉伯明珠

已有 15658 次阅读 2013-11-25 10:44 |个人分类:海外浏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阿尔罕布拉宫

西班牙,是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交融着多文化的血液。尤其是南部西班牙,历史上各种文化在此拉锯角力,充满血腥暴力,也留下了色彩斑斓的东西文化轨迹。阿尔罕布拉宫,这座嵌在欧洲大陆瑰丽的阿拉伯皇宫,就是明证之一。

  

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也有译作阿兰布拉宫,也称为“红堡”,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Andalusia的格拉纳达(Granada的内华达山脚下面积130公顷;建造年代为公元13-14世纪;西班牙古谚语有“如果您离世前都未到阿罕布拉宫走一趟,那么您这辈子都白活了!”之说。

 

最早在889年这里就建了一个小城,后荒芜,再在11世纪由格拉纳达国王 Badisben Habus的重建,后在1333年由格拉纳达苏丹 Yusuf I世转变成皇宫。这个伊斯兰皇宫是在西班牙土地上所建的最后的穆斯林至尊。1492年,格林纳达被天主教重新征服后,这座宫殿碑神奇地保留下来,但也被用于和插建了天主教的教会。在又荒芜了数百年后,19世纪被重新发现、修茸、研究,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


1829年春天,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1783—1859)来到这里访古探幽,沉醉于摩尔人文化的他在这里流连忘返,住了三个多月,写出了集随笔与传奇于一体的文学巨著《阿尔罕布拉宫》。中国作家田晓菲在那里因错按相机遗失大量照片为留住记忆而在2005年成书《赭城》。

 

今年夏天,我轻轻地叩开了那向往已久的神秘大门,踏进了肃穆,绮丽且辉煌的宫廷,恍惚间从西欧大陆走进了一千零一夜的梦境。各种感受纷至沓来。所幸我没有丢失相片,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感觉。

 

进入内廷之前就经过一排炮,预示着文明和暴力就像不可分割的难兄难弟。

 

金廷,一模一样的两扇大门,不知应走那扇门,不知门后是什么,墙壁上镌刻着伊贲.赞拉克的诗句:

       “道路在此一分为二,

       西方的魅力吸引着东方”

穿过金廷,忽然开朗,来到了香桃木院(Patio de los Arrayanes,也有译作常春藤院)。印象最深的是院中以长方形的水池,印着蓝天白云和辉煌的科玛利斯堡,这种方池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虚实幻真交融,好像隐喻着伊斯兰的真谛,心境如水,清澈可天。

精美的伊斯兰雕刻装饰

典型的伊斯兰纹饰图案

穿过正厅使节堂,就抵达了闻名遐迩的狮子庭院。所有第一次步入此庭的人都会倒吸一口凉气:太精美了!怀疑是不是置身天堂。圆弧的拱门边石柱林立,纷纷然有种屋里屋外淡化边界,逐渐开朗的效果。庭中的喷泉再次应用了水,这次水不是静的,而是动的,感觉到这次心不是静静地感受自然,而是有种与天交流的冲动。但被具名的庭中的那圈背负着石盘和喷泉狮子的雕塑却过于简陋,与美轮美奂的庭院建筑全然不相对称。多年来一直被人骂。是后来人的画蛇添足,还是古摩尔人以丑印美的美学杰作,就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测,去体会了。

出去就是皇家花园了。

庭院外担起保卫职责的塔楼

后来在其中建造的天主教堂

廊园:层层叠叠的花草、水池、树木、楼亭、远山、云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复杂的庭外道路

最园:阿丝奎亚园,水的拱门。这次水直接扮演了心灵之门的角色,接通了天和地,白天和黑夜,东方和西方。

最后用伊贲.萨里(Ibn Salih,11世纪-12世纪)的诗结束该文:

       “最精致的一个夜晚,

         是这样一个夜晚——

       把眼睛和睡眠远远分开,

       把耳环和脚环连起来。”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46-744408.html

上一篇:"云"思考
下一篇:海上桂林——越南下龙湾
收藏 IP: 124.77.2.*| 热度|

41 曹聪 苏力宏 魏东平 孙永昌 陈湘明 李学宽 王春艳 王桂颖 陈楷翰 徐长庆 强涛 吕洪波 李伟钢 武夷山 李汝资 吴明火 吴国林 陆俊茜 逄焕东 曹裕波 李建国 李土荣 谢强 杨正瓴 李斌 刘光银 吉宗祥 许培扬 龙涛 靖新 韩枫 anran123 xqhuang crossludo EroControl happylittlejoe rosejump tuner mail2012 xuexiyanjiu goet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