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从和氏璧看专家意见 精选

已有 6451 次阅读 2011-3-21 07:29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审, 和氏璧

我们都知道卞和献玉的故事,三次献玉,前两次分别被楚厉王和武王请了专家鉴定为假,割掉了两条腿,到了文王,没有请专家鉴定,直接破开,发现真玉,并做成和氏璧。此故事对于今天的科研以及评价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卞和不会包装自己的成果。既然卞和认定那是块宝玉,为什么不去论证它是宝玉呢?或者为什么不切去一角,露出真容,那样会很容易判断是否是好玉。科研成果也一样需要很好的阐述和包装,没有好的阐述和包装,严重影响其被认可的程度。同样一个理论结果或者算法,由不同水平的学者写出来,效果差别是很大的。中国学者在关于成果的论述方面普遍较差,不能从很高的高度论证自己的成果,往往就事论事,象个记事本一样列出自己做的东西,缺少高度。这些都影响了成果的被接受。
 
从和氏璧可以看出,专家意见往往不能鉴定最好的成果。两次鉴定为假,那就说明,不是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大多数辩玉之人的看法,都不认为是真玉。记得和一个朋友谈起基金的评审,他有个说法特别贴切,说基金评审其实就是个带通滤波器,形象的说,就是最好的课题和最差的课题都不大可能被资助。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专家抱着成见或者常见去鉴定别人的东西,往往不能看到课题的最好的一面,或者最有潜力的一面。最有潜力的课题本身也肯定充满了高风险,被专家抓到可行性不足的问题往往也较多。
 
从和氏璧可以看出,如果官僚性的依赖专家意见,可能会失去很好的机会。对于最好的成果,不能依靠专家意见,而是像文王一样,是骡子是马,来出来溜溜就可以了。好东西肯定有好效果,做一做,比什么专家意见都重要。实际上,从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科技造假的案例可以看出,专家评审已经不能排除很糟糕的结果出现,那就表明这个评审机制需要做必要的调整。中国的学者参加评审会的机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行要多得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也跟这个有关系。
 
总之,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专家意见,也不要忽视对成果的阐述和表达,不然就会造成卞和的悲剧。要想在中国能够产生类似爱因斯坦的成果,除了要大大普及科学的原理之外,对于科技评估体制也需要做必要的创新。作为评审人,也需要更加认真的对待评估对象。新的一轮基金申请开始了,数以十万计的项目和课题也会被评审,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鱼目混珠的课题可能选上,也有卞和等人的失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24657.html

上一篇:我对中文期刊看法的变化过程
下一篇:跟马斯洛学习心理健康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18 毛飞跃 唐常杰 王号 曹贺贺 鲍海飞 卢湘岳 柏舟 谢鑫 吴景鹏 赵凤光 迟菲 廖聪维 王庆林 yinglu 侯振宇 zhangcz07 jlx1969 3007203189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