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邱泽华

博文

科学的地震前兆识别需要判据

已有 3777 次阅读 2009-10-19 08:55 |个人分类:学术思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的基础曾经是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但是,唐山地震没有预报地突然发生,顷刻间就摧毁了这个基础。最近王克林等对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详细的调查报告,让人们进一步看到这个基础的不可靠。这其中更深层的教训是,地震预报不能以某个甚至某些地震预报的成功为基础。胜者王侯,败者贼寇,这不是科学的推理。
地震预报的基础应该是对地震前兆的识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地震预报的基础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不可靠的。以往的众多文献,对所提出的“地震前兆”缺乏严格的论证和检验,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对这些“地震前兆”进行的统计进一步以讹传讹,误导公众和决策官员。这样的基础是一片流沙。我们看到,当Geller等公开否定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时,当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宣布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地震前兆时,当汶川地震又一次没有预报地突然发生时,这片流沙被冲得七零八落。
近些年来,地震预报的退守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实际上,不仅中国的防线不堪一击,以Wyss为代表的国际上认为地震可以预报的研究人员的反击,同样是软弱无力的。与此相应,提到地震预报以往的进步和今后的发展,也是语焉不详。这些都说明地震预报尚缺乏明确的基础或根据地。因为没有基础,所以没有底线;因为没有根据地,所以无所谓进步和发展。所谓地震触发、所谓地震预警,与我们讨论的地震预报都没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全面否定地震有前兆,宣称地震不可预报,这不是事实。宇宙间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正是借助这种普遍联系才能认识万事万物。地震与地震前的状态同样有联系,我们要发现这种联系,并借助这种联系来预报这种灾害。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地震预报奠定基础的实际问题不能靠哲学来解决,只能靠对地震前兆的扎扎实实、认真细致的观测和识别。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有方法问题。
科学的地震前兆识别需要判据。可靠的判据是地震前兆的钢筋水泥。以往众多的“地震前兆”散如流沙,不能为地震预报奠定基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可靠的判据。
没有判据的地震前兆识别是无意义的。科学研究需要确切的概念。没有判据的地震前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无缥缈,科学研究无法据此展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01-263505.html

上一篇:在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的阴影下
下一篇:把前兆研究放在预报研究之前
收藏 IP: .*| 热度|

1 starwind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