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观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ceinriver 大学教师 Email: yanjm@sjtu.edu.cn

博文

科学、传统文化都是灵魂的食粮

已有 3984 次阅读 2012-2-5 20:59 |个人分类:教育之人文精神|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见到吕乃基老师雄文,不禁手痒评论,多写几句顺便打理早已荒芜的自家园子。

灵魂是一个被滥用的词
却不知道还有哪个词比它更贴近人们内心追寻的“真我”?
毛姆的作品中,
《月亮与六便士》中追寻灵魂的主角无疑是高更为原型,
《刀锋》中主角寻求内心家园的过程更为理性内敛,
据说部分采纳了维特根斯坦作为原型。

 

艺术和哲学的从业者比科学工作者更需要灵魂?
也许这种观念正是天朝科学届创新匮乏的根源……
而灵魂教育的缺失或分数化,
无疑是当今天朝教育的最大失败。

 

春节陪高考女儿读书,
看了埃克哈特的《当下的力量》,
一本灵修的畅销书。
感觉灵修是基于人格心理学的内心修炼,
也是超越宗教形式的灵魂瑜珈。

 

基督徒得窥上帝的机缘更多是借助极端痛苦中的灵魂升华
佛教涅磐、道教悟道则借助联接内在身体的功法,
道德经、金刚经和黄帝内经成为气功的三大经典。

 

灵性是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上更高的意识形式
分别要面对感官信号、外部世界和内在灵魂
我认同这样的说法
不认为这是灵修者的自我宣传
科学和文化尽管被荣格归入集体无意识
但作为唯物者认为
科学、文化都是灵魂的食粮

 

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教徒的科学素养与宗教无关
虽然中国缺乏理性逻辑思维传统
但中国传统文化在灵性的开发上优于基督教
基于理性逻辑思维的科学虽然受到中世纪宗教打压
但科学并未对灵性开发的宗教还以颜色
《道德经》对科学大家的震撼并非理性思维,而在灵修
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是对外部自然的表述,而是灵魂的面对

 

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能否取代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而成为价值体系的基础?
impossibl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22-534572.html

上一篇:中西文化的卡诺热机---全球华人化工学者论坛侧记
下一篇:父亲的肺癌,我的遗嘱
收藏 IP: 101.81.1.*| 热度|

4 王涛 陈安 陈国文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