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科学教育界需要更多的“功狗” 精选

已有 7345 次阅读 2007-12-25 11: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接上篇博文《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傅斯年在谈到北大的几位校长时认为:蒋梦麟学问不如蔡元培,但办事却比蔡高明;自己的学问不如胡适,但办事却比胡适高明。蔡、胡的办事,真是不敢恭维!蒋梦麟又对傅斯年说:“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见《常言道》新世界出版社)

“功狗”论,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话说当年刘邦带领一帮贩卒屠户打下天下,大封功臣。标准不是SCI,而是攻城掠地、斩将夺级(首级)。别人还在那算来算去,看谁功劳最大。可刘邦却认为萧何第一,谁也比不上他功劳大。大将曹参不乐意了:我等披坚执锐、出生入死给陛下打下天下,功劳反到不如一个“徒持文墨议论”的文臣!

刘邦说:你们懂什么!你们大家都了解打猎吧?追着免子跑的那是猎狗,而告诉猎狗兔子在哪儿的是人。你们这些武将,每个人都替我弄了不少兔子,充其量也就是一条猎狗的作用。至于萧何,指点你们猎物的方向在哪儿,这叫“功人”。啥也别说了,萧何第一!

蒋梦麟把蔡元培和胡适比作萧何(功人或功臣),而把自己和傅斯年比作曹参等(功狗)。言下意很明显: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办学方针,胡适之于新文化运动,那都是开一代风气的人!蔡元培乃前清翰林,又留学国外,跟随孙中山革命,道德文章是那一代人里屈指可数的。胡适有提倡白话文的首功,又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开一代学风。这种人可以说几十年不遇。

傅斯年对蔡、胡二人执弟子之礼,非常尊敬,可也深知这二位都不是做具体事的人,换句话讲,不是好的管理者。对这种开一代风气的人,你不能要求他们太完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都是多面手,样样都行。另一方面,蒋、傅二人也过谦了。蒋氏的《西潮》也是影响了几代人的著作,傅斯年之于台湾大学,恰如蔡元培之于北大。今年夏天去台湾出差,有幸到台大一游,在“傅钟”前留影,知道傅氏对台大教育研究方针的影响至今不绝。

言归正传,私下却以为,当今缺少的正是“功狗”——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具有高超的管理技巧、踏踏实实为教育和科研发展办事的人。理由有二: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和机遇“开一代风气”。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刘邦打了几十年天下,只有一个萧何。当汉军攻克咸阳,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赶快把秦朝的丞相御史办公室里的图书档案资料收起来。没有萧何,汉朝得搞好几次人口普查才能把全国的情况弄清楚,现在的历史学家解不开的疙瘩就更多了。萧何多了不可能也不行,如果十个“功人”在那里“发踪指示”,只有一条“功狗”在那里追逐猎物,那还不乱套了!

其次,一个人再具天才,其创造性也不可保留一辈子。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更重要的任务是传道授业、奖掖后进,把自己的知识和本事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的实验室、系所、学院或者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搞上去。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更多的具备相当管理水平的科学家,把本领域优秀的人才团结到一起,带出一个个像样的团队,搞出一个个像样的成果,让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发挥出来,都productive。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优秀的科学家都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特别是管人的技巧,即英文所谓people skills。《科学》上发表的这篇文章还是挺有启发性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13259.html

上一篇: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下一篇:科研人员也要学点管理知识-——推荐几本管理方面的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