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精选

已有 4704 次阅读 2007-12-12 11: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篇博文提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高效科研机制的三个组成部分”,见下图:

 

显面易见,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断裂的。理想的模式是:中国应该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项目,专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购买文献信息资料,以保证科研工作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科研信息。这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基础。

当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比发达国家要少。我记得科学网上有篇报道,清华大学校长说,他很羡慕哈佛大学有几十亿美元的经费。清华的经费也就相当于麻省理工的五分之一左右。

不患寡而患不均。问题的关键是,在有限的经费中,有多少花在了应该花的地方上?

硬件建设是必要的。簇新的教学大楼和研究中心,一流的仪器设备,乃至高档次的教工学生宿舍都是必要的。中国的科研人员应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是,这些年硬件投入增长很快,软件(文献信息资源)的投入却相形见绌。

一个小故事。记得今年夏天,我陪一位爱思唯尔的期刊主编(同时也是国外一所一流大学的教授)访问上海一所大学,学校建在新区,占地面积很大,马路很直,楼房很新,设备一流。这位外国教授啧啧称赞:了不起,设备绝对是一流的,与我们大学的一样好,至于楼房,比我们的好多了!

《科学》上那篇《中国的科学在进步》也有类似的话:It's not just about increasing investment. China has long encouraged young researchers to go abroad for training, and many have stayed in their adopted countr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now working hard to recruit the brightest and best-educated back to their homeland with job opportunities and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On a recent visit to Zhejiang University, we saw that laboratory equipment in virtually every discipline was equal in quality, if not yet in abundance, to that anywhere in the world. (全文链接见: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6/1523

很明显,国际上对中国(1)引进海外人才和(2)投入试验设备有目共睹。与之相对的是,负责购买所有文献信息的图书馆经费增长速度却不高,有的还在逐年下降。

接着上一个小故事讲:那位外国教授后来与我聊起信息资源建设的事,当他了解到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需花国际统一价格的十分之一获得爱思唯尔的数据库产品时,他觉得有点不公平。你的大楼比我高档,设备跟我一样甚至比我先进,凭什么还要享受信息资源上的折扣?

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难处。从总体上讲,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是不够的。好比一个蛋糕,我觉得,应该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想怎么切分这块蛋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12495.html

上一篇:做好学术研究的3P要素
下一篇:有感于Google的十大搜索关键词排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