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册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1版1印,平装二册,印数25000册中的一部。
贾老师的
《喝茶》属于极流畅的文字。尤其欣赏贾老师的自省:
Quote
以前作为海归,我们经常嘲笑你们这些领导,认为你们对海外高校的认识是肤浅的,你们去国外高校短期访学或参观,走马观花,肯定没学到人家管理上的精髓。随着这几年在国外高校工作的“纵深”化,我发现自己东、西方高校的管理思想也懂得不多。
星巴克,麦当劳,这类店的咖啡是没法喝的。因为咖啡这类东西是个嗜好品,不合口味的感受很是不好。总体上说,这类店里的红茶的味道还勉强可以接受。镜某出差时都是自己带茶,而且是几种。喝什么茶主要看水温的高低。水温偏低泡绿茶,高温泡乌龙茶或红茶。喝茶比起喝酒要低成本得多。一瓶1千块的酒喝一夜就没有了。而一千块钱一斤的茶叶,至少可以消费一阵。
茶到了一万块一斤,味道的价格就很少了,主要值钱的部分是“说法”。比如“明前茶”,差一天的味道不应该差很多,但价格就很不一样了。在茶叶店里的待遇也大不一样。“明前茶”要放在温控的柜子里,如同喝葡萄酒那样。其实很多时候,学术就是喝茶、喝酒。茶、酒有做药的功效,但也不是正经的药。很多时候喝的是“说法”,是“精神”。当然人的感觉器官还是很敏锐的。一般好茶坏茶、好酒坏酒一比较就可以知道。
知道什么是好的品味很是重要,然后就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古典的时代里,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没有象今天这样“病态”,好的品味是靠时间、靠不停地探索得到的。贾老师在文中只援引了杨绛和余秋雨对英国人喝茶的说法,镜某以为还需要了解英国人种茶、配茶的努力。国人的祁门红茶应该是最正宗的味道了。英国人为了追求得到这个味道,配出了各类的怪味红茶。一方是养一方人,“怪味”的红茶因为成本低廉成了大众消费的主流,也形成了红茶的文化。另一方面,英国人在印度、在锡兰排除万难种出了茶叶,改良了品种,占领了世界的红茶市场。赚钱的事情不能总是让中国人把持着。这就是当年英国人的想法。
今天国人做科学,内心里也是同样的想法:赚钱的事情不能总是让洋人把持着。什么时候才能做成呢?镜某不知道。也许施老师、颜老师们在某一天会发现一类“灵丹妙药”: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但是要“量体裁衣”。那么人们就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出钱搞研究,少数人从中得益(获取暴利)。前些日子有人问:为什么“蓝药片”那么贵(一粒约20刀)?理由也是因为暴利。“蓝药片”所涉及的问题只是一时活得舒坦与否的问题。如果是涉及到活命问题的话,事情就不这样简单了。
昨天,物理学家们做出了核武器。一旦这个东西搞出来了,如何使用就由不得物理学家们的意见了。今天,被叫做生命科学的家们也在探讨核的问题、蛋白质的问题。其
目的、意义说法的动听程度,绝对不亚于当初物理学家们研究核的那些说法。可信么?不可信。但是作为一个游戏,有必要陪着人家玩下去。只是在玩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定位,别被别人卖了,还在替人家数钱。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