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也说说国人的教育话题 精选

已有 4927 次阅读 2010-8-7 08:05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模式, 蒋科学, 刘晓瑭

也说说国人的教育话题。 (317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10 07:59AM

进了八月,也考完了,也定了大学了。尘埃过后,人们需要一些别的谈资。《谁之过?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www.sciencenet.cn]的题目就应运而生了。看反应,叫好的人也很多。作者也知道这个状况,因此说“关于中国的教育大概快说烂了,怎么说,都仿佛拾人牙慧”。 

这个题目里有两个事儿:一个是说某“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一个是问出了这个结果是谁的过错。一般这样的话题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即:挨着个数叨。说完了也就消气了、也就不了了之了。所谓“说烂了”就是说归说,该怎么着怎么着。 

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很善于“发问”,但是很少去反省“所问”是否有更深刻的内涵。如果这个问句改一下,问《谁之过?没有考上北清》,恐怕无穷多的板儿砖就要砸过来了。如果比较北京和贵州,北京第一贵州老末的结果好象大家也觉得“心安理得”。问题是这里是中国和外国比,摸到人们的“穴位”上了。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些比较文化。老师讲过美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今天的多数美国人都知道SONY是日本的公司了,但当初并不是如此。纽约的SONY支店雇员给东京的总部发文、打电话都把总部当下属的部门。都是二战胜利后落下的“毛病”。 

网上流行个说法叫羡慕嫉妒恨。国人对美国人也是这类的感觉。掉进这个坑里国人就找不到北了。就要问“谁之过”了。对于“国境”的概念国人与洋人很不同。这也是教育的结果吧。中国到哪个省(自治区)也是五星红旗,而洋人那里除了星条旗之外,还有各州的州旗。曲阜师范变北大的可能性国人都不看好,但是同样的概念,跨了国界,换成北大变哈佛就有人认可了。这只能说很奇了怪了。镜某把话撩在这里:曲阜师范变北大要花多少年,北大变哈佛就要花多少年。因为这是一样性质的东西。 

讨论事情时有个关键词叫“模(范)式”。这也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讲科学就是在说这类“模(范)式”,所谓科学革命就是这类“模(范)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些事情搞不清,过错当然在“蒋科学”一派人物那里。不过话又说回来,知道“科学”又能如何呢?镜某这样说话总要伤害一些人,尤其是“喜欢科学”的人们。“喜欢科学”在镜某的认识里是分类在“喜欢打扮而不怎么美”的一类当中。说心里话,镜某喜欢“不怎么打扮也美”的一类人。 

教育的模式中美不同。毫不奇怪,这是因为两国发达的程度不同。说中美有抵触的话,改说北京和贵州就可以心态平衡了。科学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心态平衡。一说美国教育就是哈佛斯坦福的,没有意思。国人很少言及这些名校只负担着20%不到的美国大学生研究生,而忽视了负担着80%人数的州立大学。 

国人有句俗话: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这个说法解释不了国人学子到了美国就能施展出才华的现实。因此需要创新些新的“名言”:磨金刚石必须也是金刚石,而且是粉末的金刚石。如果把高精尖的人才比喻成宝石级别的金刚石的话,加工这类宝石的工艺就是培养人的过程了。 

因此,可用大块金刚石刀具加工出来的都是些刚玉(红蓝宝石)级别的东西,更多的可能性是玻璃制品。加工金刚石要紧的是要有不同颗粒度的金刚石粉,配上研磨液,配上磨具,定好方位,花时间去磨。而且要避开金刚石最硬的(111)面去磨。这样才能作出宝石级的钻石,讨(富、妇)人们的欢心。 


宝石级的钻石的价值人们都认可,但是知道如何制造人就不多了。要有小的、多量的金刚石,必须是金刚石、也只有是金刚石才能用来砥磨金刚石。别以为是“粉末”级别的就拿些玻璃渣子、水晶屑子来充金刚沙。如果说中美教育体系有差异的话,那就是美国人知道如何磨钻石,并且金刚沙的量多,因此能磨出钻石来。而国人则是用玻璃渣子、水晶屑子来充金刚沙(也许是没有金刚沙),学做个磨钻石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磨不动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50675.html

上一篇:“代替论”是个结不开的扣子(mirror)
下一篇:mirror - 吃饭是个好办法。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吃饭得到解决
收藏 IP: .*| 热度|

16 武夷山 陈龙珠 阎建民 张檀琴 孙学军 王涛 吉宗祥 吕喆 尤明庆 曾庆平 唐常杰 刘晓瑭 齐霁 许亮 刘广明 nm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