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何谓“合一”

已有 4057 次阅读 2008-3-5 07:15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

   在吾生命的规划中,准备从上帝那里借来36,500天,然而吾已经耗尽了17,720天作为过去,只剩下18,980天作为未来。生命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界处形成了现在,现在或者当下就是吾之合一。
过去“与”未来 = 现在        (公式1)
    如果说智慧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平衡法则的话,那么是因为世间万物“合一”最难的原故。按照古代圣人的理解,天高,高到能够包裹并覆盖着大地;地远,远到能够承载并养育了万物;物冗,冗到能够演化并抽象出人类;人灵,灵到能够认识并了解天之高、地之大、人之灵。
    东大校训:“知行合一”、老子道法:“天人合一”、古人有训:“物我合一”、哲理恒言:“体用合一”、圣人之相:“阴阳合一”、天地之理:“动静合一”、人鬼之界:“神形合一”、男女之间:“清浊合一”、存在之道:“来去合一”。“合一”即“无”之意,即“中庸”。《易经》曰:“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大道无形,覆之载之,器形有限,容之盈之。正所谓:
形而上“或”形而下 = 无形        (公式2)
    老子在《道德经》得开篇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圣人见无而用有,凡人见有用无。吾认为“权利和金钱与智慧无关”,权利不离其体,权者,变也。金钱不离其用,钱者,易也。《清净经》在开篇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孔子有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不言而喻,孔子先生是如此执着。如果说老子先生是在自然世界中看到了“合一”的道理,那么孔子先生就是在人文世界中模仿了老子在自然中看到的规律,但是其要素之间的边界条件没有定义清楚,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凡人生活,圣人生命,生活也好,生命也罢,在上帝的眼睛中就只有生死了。强其骨为生、实其腹为活、弱其志为智、虚其心为慧,故曰“生活智慧”!
    宇宙之间根本没有能量,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宇宙之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宇宙之间根本没有消息,因为消息是对称的。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者,利人、利世、利天下也。其实,知行合一的乐趣就在于“如不身临其境,怎知别有洞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6944.html

上一篇:“道”之“耗散结构”
下一篇:“道”之“超循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