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N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tificNK

博文

近代中国给“赛先生”安的第一个“家” ——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考述 精选

已有 3010 次阅读 2024-6-11 10:52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社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代中国给“赛先生”安的第一个“家”

——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考述

金陵科技学院  顾金亮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她源起求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于1914年创议成立创办《科学》杂志的“兴趣小组”。由于南京高校众多以及郭秉文极高明的引才办学之举,随着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学成归国,越来越多的社员聚集南京,但困于经济条件,中国科学社谋求中国科学发展的抱负难以施展。郭秉文急中国科学社之所急,于1918年夏将南高一字房南面一处平房借与中国科学社筹建南京社所。此处平房堪称近代中国给“赛先生”安的第一个“家”,也是中国近现代科学的滥觞之地。

一、借巢引凤——中国科学社与南高(国立东南大学)的融合共生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由任鸿隽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成立,旨在通过出版和发行《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1]

从1915年开始,社员们陆续学成回国。中国科学社早期社员以江浙籍人士居多。南京又由于拥有南高师、金陵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等知名学校,许多社员因此选择南京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如周仁,1915年回国,1917年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过探先,1915年回国,旋即受聘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钱崇澍,1916年回国,先执教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919年执教于金陵大学,后被国立东南大学聘任为教授;王琎、张准(子高)、孙洪芬于1916年回国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邹秉文,1916年回国,先执教于金陵大学农科,1917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主任。由于南京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科学社社员,1916年9月,供职于南京的社员便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南京支社。

1918年10月,随着社长任鸿隽和《科学》杂志编辑部长杨杏佛回国,中国科学社本部迁至国内。中国科学社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同学院各借一屋作为办事处[2],并试图将上海作为社务中心。但中国科学社领导人在上海的活动效果并不明显,许多社员只得离开回国后落脚的第一站上海,赴南京、武汉、北京等地寻找职业,上海作为社务中心的理想“破灭”了。

中国科学社最终在南京安营扎寨与极富见识的郭秉文的推动密不可分。

郭秉文,1908年赴美留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15年受聘南高教务长,1919年出任南高校长,1921年南高改组东大时出任东大校长。身为南高领导人和中国科学社社员,郭秉文既积极为刚迁回国内的中国科学社提供临时社所,解决其无钱租房的燃眉之困,又以中国科学社为依托为南高广延名师,促成归国社员纷纷来校任教,实质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社与南高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南高(国立东南大学)享有“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之美誉,也使南京成为中国近现代科学的重要发祥地。

二、一字房南面之平房——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寻踪

1.文献考证

文献中关于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的记载主要有2个出处:

第一个出处是1919年5月出版的《科学》杂志所载《中国科学社纪事·致谢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大同学院两校》短函。1918 年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同学院分别将一处校舍借与中国科学社,作为该社在南京和上海的事务所。此举对于在国内立足未稳的中国科学社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于是中国科学社致函两校表示感谢(图1)。内容如下:

致谢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大同学院两校

本社事务渐就殷繁,国内急须设立事务所,以便接洽。兹由本社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上海大同学院商定,暂借各该校舍为本社南京及上海事务所。承南京高等师范郭秉文先生及上海大同学院胡敦复先生慨允,两处事务所得以次第成立。谨志于此,以表谢忱。

此函内容简短,未明确说明两个事务所分别在两所学校中的具体方位,但“次第成立”说明中国科学社南京事务所先于上海事务所成立。

                                              image.png

图1 《致谢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大同学院两校》函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社纪事·致谢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大同学院两校[J].科学,1919,4(5):508

南京、上海两个事务所的分工有所侧重:“上海事务所专办经理、会计及图书馆筹备等,南京事务所则专任执行董事会议决事件。”[3]

第二个出处是杨孝述著《中国科学社创业记》一文,发表于《科学画报》1935第6期。至1935年,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中国科学社出版有《科学》和《科学画报》2种杂志,在南京建有执中国生物学研究之牛耳的生物研究所,在上海、南京分别设有图书馆,并投资创办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事业发展如日中天。1935年8月,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等6个学术团体于广西南宁举行联合年会暨中国科学社第20次年会。年会结束后,时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杨孝述著成《中国科学社创业记》一文,对中国科学社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着墨叙述了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将一处校舍借与中国科学社的细节。

杨孝述在文章中回忆:“在民国七年的夏天,本社总机关从美国移归中国……南京设立一个‘支部’。即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字房对面一间小室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子,里面陈设了几种杂志,就算社员的会集所和支部的办事处了。”[4]这间平房虽是陋室,但是它在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中至为重要,杨孝述称它是“国内第一个临时社所”,堪称近代中国给“赛先生”安的第一个“家”。

杨孝述(1889—1974),字允中,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后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于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工系,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他是中国科学社早期社员,于192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长期担任总干事。他创办并发行《科学画报》,积极宣传科学,是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杨孝述与南京亦颇有交集。他于1916年起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员,此时该校租借南高校舍办学[5]。1924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董事会议决停办工科;8月,与全国水利局取得一致意见,以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机械、土木、电机三系与河海工程学校为基础组建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春,杨孝述由教务主任升任校长。1927年6月,河海工科大学编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迁入原国立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今河海院内))[6],杨孝述任秘书长,后因故辞职,转赴上海担任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杨孝述写作《中国科学社创业记》一文时距中国科学社落脚南高并不遥远,基于杨孝述在中国科学社的身份以及他在河海工科大学的任职经历,特别是他对南高(国立东南大学)校园布局的熟悉程度,《中国科学社创业记》一文关于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的描述(图2)确凿可信。

image.png

图2 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外观

(说明文字系杨孝述原文所附)

图片来源:杨孝述.中国科学社创业记[J].科学画报,1935,3(6):202-205

2.南高一字房及其南面平房之演变

杨孝述如此描述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在校园中的方位:“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字房,即现在中央大学南高院对面一间小室内。”[7]指示相当明确,本文即可按图索骥寻找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的踪迹。

(1)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一字房及其南面平房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系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修复建成。两江师范学堂(1905年12月前称三江师范学堂)兴办于1902年,1903年6月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选定在北极阁明代国子监旧址营建校园。工程建造始于1903年6月19日。1904年9、10月间,首期的一字房、教习房、田字房、学生斋舍等“洋楼”及辅助用房竣工。1905年底,始新添口字房及自修室平房,次年完工。至1906年,学堂新校园先后建成了建筑有楼房5组、平房若干、一主一辅操场两爿,以及门房等辅助用房数栋。[8]三江师范学堂规模宏敞,1904年出版的《东方杂志》曾如此评价建设中的校园:“校舍俱系洋式, 壮丽宽广, 建筑耗费, 不亚于日本帝国大学。”[9]

image.png

图3 两江师范学堂西南向鸟瞰图(绘于1910年)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4

根据1910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鸟瞰图(图3),不难发现,主校门—一字房—主操场—斋舍是当时校园空间的主轴;一字房(图4)是一幢总长近百米的砖木结构建筑,南面正对主校门,其四周外墙饰以西式清水砖砌拱券柱廊,做工精致、气势壮观,当之无愧地占据校园C位;一字房南面、主校门两侧,建有平房4幢(校门东侧3幢,西侧1幢)。

 

image.png

图4 一字房西南向外观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7

image.png

图5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教学区总平面(1904-1911年)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5

image.png

图6 两江师范学堂主校门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7

根据三江/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教学区总平面(图5)和当时的主校门旧照(图6),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校门虽然地处偏僻小巷,需要从南面“四牌楼(街)”折入西邻附小的“单牌楼(巷)”北行,至巷子尽头再折入,进出不甚方便,但门前却人头攒动。颇为难得的是,在该照片的右侧边缘,紧挨校门东侧的那幢平房——抑或是未来的中国科学社南京社所或与其相邻,其石灰勾缝砖墙、八字形屋顶清晰可见。

(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一字房南面平房

1915年1月,江谦[10]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并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勘察、筹建校园。由于1913年后南京两经兵事,两江师范学堂数易驻军,校舍房屋破坏已甚。值得庆幸的是,一字房南面平房劫后幸存。根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教学区总平面(图7),一字房南面、主校门两侧,仍分布有平房4幢,布局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相同。1918年夏,主持南高校政的郭秉文将4幢平房中的某一幢(或部分)借与中国科学社筹建南京社所,从而开启了南高(国立东南大学)“联姻”的佳话。

image.png

图7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教学区总平面(1915-1920年)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27

    (3)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一字房南面平房

1920年4月,时任南高校长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新近获赠的南洋劝业会旧址上建立大学的建议,得到一致通过。1921年6月6日,校董大会召开,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对成立伊始的东大而言,拓展校园空间、重新规划建设校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921—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校园布局发生很大变化,但地处校园西南隅的一字房南面平房仍然得以保留(图8)。

image.png

图8 国立东南大学时期教学区总平面(1923-1927年)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39

(4)中央大学时期南高院南面平房的毁灭

1933年,中央大学对一字房进行了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南高院(图9)。

image.png

图9 国立中央大学南高院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7

根据杨孝述《中国科学社创业记》一文行文推测,迟至1935年,曾用作中国科学社南京办事处的一字房(南高院)南面平房仍然存在。但抗战爆发时,日机的四次轰炸给中大校园带来毁灭性破坏。[11]在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教学区总平面上已不见三江师范学堂时期建造的一字房南面平房的踪迹(图10)。1937年12月,日军陆军医院及“兵头部队”侵驻中大校园,曾在校园做了见缝插针式的加建。1939年,日军即在图书馆西侧、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旧址偏南,李代桃僵式地建起三排坡屋顶平房,用作日军的炊事房(图10,图11)。[12]

image.png

图10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教学区总平面(1928—1948年)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51

image.png

图11 日军于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旧址偏南所建平房(由北向南)之第三栋外观

图片来源: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70

(5)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旧址现状

2020年,东南大学成立亚洲建筑档案中心,1939年日军在图书馆西侧所建平房中,临南高路(南高院南面东西向道路,即当年一字房与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之间的道路)的第一栋被作为其启动工程予以维修利用。[13]笔者推测,昔日用作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的那间平房,当在今日该亚洲建筑档案中心北、南高路南的东西向绿化带上(图12)。

image.png

图12 东南大学亚洲建筑档案中心东北向外观

三、余论

    中国科学社的身影已然远去,当年的中国科学社南高事务所旧址已绿草如茵,乔木如盖。今天的南高路上人流络绎,但人们很少去念想,1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代“赛先生”曾在在这条路上踽踽而行,他们心中有梦,竭力向国民宣扬科学,但又常常被人嬉笑为魔术和戏法。如今沧桑巨变,“科学”已是一个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热词”。回望历史,那间小屋虽“陋”,却有其不可承受之“重”。

一是1918年郭秉文将一字房南面一间平房借与中国科学社筹建南京办事处,实属难能可贵。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系在原两江师范学堂的废墟上修复而成。1915年1月,江谦赴任时曾经规模宏大的两江师范学堂在遭受两次兵灾后已不复存在,“全校校舍除焚毁洋楼一百九十二间外,余皆户牖毁尽,不蔽风雨,至于墙倾壁圮,栋折榱崩者,所在皆是”[14]。江谦厘清轻重缓急,首先修葺了口字房内教室及教员办公用房等,“姑就东南口字形教室,以及正屋之办事各室,西偏之教员室,先后修葺,暂应目前急需”[15],从而为秋季如期开学创造条件。接下来的三年中校舍修整工程持续进行,但办学条件依然捉襟见肘,不敷应用。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调查表》[16],截至1918年6月,当时南高有可使用的各种教室10间、特别教室4间、各种实验室4间,大运动场、雨中操场各2个,宿舍108间……在自身办学条件极不丰裕的条件下,郭秉文将一处平房借与中国科学社,从他个人与中国科学社的情谊看可谓急公尚义,从他谋划南高未来发展来看可谓立足长远。

二是中国科学社取得南高一字房南面一间平房作为临时社所,为她以南京为中心,在全国推进科学启蒙创造了条件。此间平房是近代中国给“赛先生”安的第一个“家”,也是中国近现代科学的滥觞之地。

中国科学社在南高立足后,事业发展蒸蒸日上。1919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杭州西湖举行第四次年会,这也是回国后召开的第一次年会。1919年8月28日,中国科学社鉴于“事务日多,所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房屋不敷应用”,决定把事务所“迁移(到)城北大仓园一号洋房内办公”[17]。1920年,中国科学社又取得成贤街文德里一处官房(有南北两栋西式楼房)作为社所,不仅办事处、《科学》编辑部均落户其中,还据此陆续兴办了图书馆、生物研究所、博物馆。1928年4月,中国科学社呈准国民政府财政部,将南京成贤街社所及其大门外之官地永远拨归中国科学社使用。1928年冬添购南京社所附近空地十余亩,并于1931年3月建成生物研究所新楼,与早年取得的南北二楼鼎足而三。[18]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走向了事业的顶峰。[19]

    三是以那间平房为纽带,中国科学社与南高(国立东南大学)合作共赢,并连袂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极富盛名的科教融合办学模式——一方面中国科学社以这处平房筹办南京事务所,并以南高(国立东南大学)为大本营推进其科学事业,另一方面南高(国立东南大学)以中国科学社为一流师资补给池,办学实力迅速提升,并赢得“以科学名世”的声誉。

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的东南大学已以“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为办学理念,如果追根溯源,其“筑基”工程当始于当年一字房南面的那间平房。笔者常常遐想,如果在南高路旁树起一座碑,上书“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以不忘“来时路”,眺望“未来路”,岂不是历史的回响!

感谢陆晖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1] 白春礼.科学精神 百年弘扬[N].光明日报,2015-11-06(10)

[2] 中国科学社纪事·致谢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大同学院两校[J].科学,1919,4(5):508

[3] 杨铨.中国科学社第四次年会记事[J].科学,1920,5(1):106-116

[4] 杨孝述.中国科学社创业记[J].科学画报,1935,3(6):202-205

[5]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办时因校舍没有着落,1916年暑期经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协商,租用该校的口字房(今健雄院)、一字房(今南高院)以及部分平房(旧址位于今河海院)做校舍,租期一年。

参见:刘晓群.河海大学校史:1915—1985[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6

[6] 刘晓群.河海大学校史:1915—1985[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6

[7] 杨孝述.中国科学社创业记[J].科学画报,1935,3(6):202-205

[8] 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14

[9] 东方杂志,1904(1):181

[10] 1914年8月30日,江谦被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为筹备中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江谦遂于1915年1月18日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

[11] 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51

[12] 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70

[13] 单踊.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70

[14] 江谦关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状况报告书.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C].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1982:34-37

[15] 江谦关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状况报告书.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C].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1982:34-37

[16]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调查表.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C].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1982:38-43

[17] 中国科学社南京事务所迁移通告[J].科学,1919,4(12):1512

[18]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R].中国科学社,1932:7

[19] 1928年2月,中国科学社购置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09号建筑作为该社的上海社所、图书馆。1928年底,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科学》编辑部陆续迁到上海,社务重心由南京转向上海,南京社所用作生物研究所永久基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6802-1437692.html

上一篇: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首开南京地质调查
收藏 IP: 122.96.140.*| 热度|

17 武夷山 檀成龙 朱林 孙颉 王安良 史晓雷 王涛 崔锦华 张晓良 杨正瓴 曾杰 周忠浩 尤明庆 汪运山 张永刚 信忠保 周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