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东北大学信息学科时间序列(20年)的文化解析

已有 1066 次阅读 2024-4-7 17:14 |个人分类:思考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07-07-18 17:02:35)

(本文首发于1997年5月,是一封给领导的email。第一次修改于2002年11月,博客转载于2007年7月)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并非在于披露东北大学信息学科之间的矛盾,而是在于分析信息学科成长过程中的“究竟”与“执着”。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学科之间矛盾的诠释,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有道是“水能浮舟也能覆舟”,时间就是水,汝吾就是舟。                

其实,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所以汝大可不必太自卑;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所以汝更不要太狂妄。当汝失意烦恼的时候,汝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既然一切都是假的,汝还有什么烦恼呢?毁灭一个人也许只需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之信念却要千句话都难于成就。吾劝告别人时,极大地顾及了权利者的自尊心,但是什么样的言语都是没有用。吾劝告自己时,不要在汝之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汝之虚心里缺乏智慧。

东北大学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东北大学自动化系(下面简称“自人”)和计算机系(下面简称“计人”)于1996年10月组合而成的,它与生俱来的带有这两大学科的文化底蕴。由于学科本身特征的原故,“自人”更加注重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而“计人”则更加偏重于“语言”、“算法”和“程序”。回溯二十年(from 1984 to 2004)这个大学科(即自动化与计算机)的发展,不难看出其历史轨迹中所遗留下来的成长态势。            

“自人”中的上者必将成为学科的领袖、中者应将成为稳健的学科带头人、下者则将成为可以信赖的科研人员;“计人”中的上者必将成为寂寞的先知、中者应将成为孤军奋斗的战士、下者则将成为潦倒的流浪汉。

 “自人”中的学子们,一般循规蹈矩者多,符合现行选拔人才的标准;“计人”中的学子们,往往重视独立、自由和浪漫,时常看不到领导者真实的意图。

“自人”更重团队、喜欢宁静、更务实;“计人”则重个人、喜欢喧闹、多浪漫。“自人”之思想体系仿佛是入世,“计人”之思想体系则更类似于出世。如果说“自人”可以比作儒家的话,那么“计人”就更像是道家了。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论天下之兴亡而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评政治之渺小而艺术永恒。

 “自人”的学子们,从政大多是从企业中脱颖而出走向官场,沿着技术员、工程师、企业负责人、政府该行业负责人、高级政府负责人的轨迹上升而涅槃;“计人”的学子们,经商大多随潮流而动走向商业顶峰,沿着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出国(“海归”、“海待”)、创业(风险投资)、上市和退出的轨迹循环而轮回。

从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上观察,“自人”会轻而易举地成为学科的主流,在科学和自律的外表下更接近于真正的儒家;“计人”则作为一个批评者而不是建议者,永远带着异端怀疑的目光,由于过早的入世和隐退,“计人”往往意思不到道家精神是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

 “自人”似乎天然具有某种群体合作精神;“计人”则不然,是以傲气著名的,以至不屑于在世俗中为某一目的而呼朋引类。

儒道互补不仅具有着两性文化上之内涵,而且也具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就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则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

所以,憧憬二十年(from 1996 to 2016)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今后历史,很可能还是“自人”来写,“计人”则永远会以一种精神漫游者的形象被归入另类。如果上述寥寥文字能够为学院乃至于学校的领导者们提供某些帮助的话,信息学科必将为之融合、取长补短、和谐发展。

           

                        (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东北大学)附件:

一 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人际图:

周崇经、李华天、苏士权、何文兴、张维廉、周云凤、周建长、姚天顺、黄龄恭、于芙敏、郑怀远、朱家铿、王光兴、李克宏、刘栋臣、周云凤、李景仁、张仁荣、田志芬、应巧琴、王文辉、刘积仁、赵宏、常桂然、单吉弟、赵海、于戈.....

二 自动化系的人际图:

 

三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曾经担任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最后一任(科研)副主任,目睹了这个“系”的生生死死,目前是东北大学计算机这个学科的最老(第一个退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28593.html

上一篇:眼(耳鼻舌身意)
下一篇: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到(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
收藏 IP: 175.169.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