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新思想:企图颠覆正确理论的稿件,可以是有发表价值的学术稿件

已有 783 次阅读 2024-12-10 16:09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标题观点是博文

Physical Review A拒稿意见点评(2)

中的一个观点,有必要专门拿出来强调。

期刊不是教科书,

期刊是发表有价值的新思想的平台

教材的评审标准是内容是否正确,

而期刊的发表标准是有价值的新思想,即使这种思想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很多颠覆性创新,因为期刊不能判断是否正确,连外审的资格都获得不了就被扼杀了。

期刊担心发表错误文章。

======

现实情况是,主流理论的

错误文章可以发表(90%以上的文章是错误文章),

垃圾文章可以发表(95%以上的论文是垃圾)。

唯独颠覆性创新的稿件不能发表。

诺奖得主本庶佑:CNS这些顶刊观点有九成不正确,不要盲从迷信,搞科研做到六个C更重要_研究生

历史学家李伯重:无论何种“学术垃圾”,都是有害的,而且都是公害|学术论文|著作_网易订阅

=======================================================

Physical Review A拒稿意见点评(2)摘录:

的确,作者的论证有可能类似于:

”以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观测结果来否定哥白尼的日心理论“

”以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观测结果“就是以看似正确证据,实际是错误的证据来否定相对论。

如果你说不清楚为什么”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观测结果“是看似正确证据,实际是错误的,

你就得允许人家”以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观测结果来否定哥白尼的日心理论“,

-----------------------

也就是说:即使作者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你现在还不能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结论就有发表的价值。

即使你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篇稿件经修改后仍然可能有发表的价值,因为别人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

失败的实验、负面的实验结果有报道价值,

为什么颠覆正确的理论的错误没有报道的价值呢?

稿件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是稿件能否发表的唯一判据。

稿件能否发表的最重要依据是新颖性,无论稿件的结论是否正确。

错误不是毒蛇猛兽

==========================================================

主流理论的重复性实验都可以发表,

为什么有启发意义的 “错误的新颖思想” 不能发表呢。

-----------------

期刊同行评审不让颠覆性创新稿件发表的理由都是:稿件的理论或结论或方法是错误,

尽管实际上稿件的方法、理论、和结论都是正确的。

期刊可以发表错误的新思想这个新理论,

彻底掀翻了主流科学家用同行评审阻碍颠覆性创新成果发表的理论依据。

真正的同行评审是在文章发表之后:

同行评审就是你的同行有能力阻止世界了解你的工作 

同行评审使专业阶层将信息把关过程变成了保护他们自身地位的保障 

论文同行评审包括编辑初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sRYsMjiAQ

The Problem With Peer Review - Eric Wei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ZvEEvTuP8

Is Science Broken? The Failure of Peer Review (Especially in Medic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GaabirH4s

The Failure of Peer Review (Especially in Medicine) with Brendan D. Murphy

同行评审危害科学 

宁愿发表错误文章,也不发表垃圾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63710.html

上一篇:Physical Review A拒稿意见点评(2)
下一篇:仅仅因为我审稿人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拒你的稿是同行评审学术不端
收藏 IP: 73.140.27.*| 热度|

16 杨正瓴 宁利中 檀成龙 王从彦 刘进平 高宏 王涛 崔锦华 周少祥 钟炳 孙南屏 郑永军 孙颉 尤明庆 张忆文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