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把论文发在祖国大地”辨析

已有 747 次阅读 2024-12-5 04:32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科学领域,不应该设定任何不能质疑的言论。

1 论文发表量和被引用量世界第一

期刊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创新。

因此按正常的逻辑,

顶级期刊上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被引用量可以作为文章质量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顶刊学术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应该是这个国家科研实力的标志。

我国在顶级期刊上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被引用量都位居国际前列,

然而

大家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研究实力并没有世界领先

eLife期刊被预警影响SCI,致中国论文减少50%,饶毅发文祝贺主编|学术|sci_网易订阅

北大教授乔晓春:高被引论文并不代表高质量论文

究其原因,是顶刊上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没有创新的垃圾文章。

现代科学制度越来越僵化、越来越阻碍科学的进步

期刊同行评审本来是为了减少错误和垃圾文章的发表,

但是实际结果是期刊同行评审抑制了创新文章的发表,助长了垃圾和错误文章的发表:

因为垃圾文章都是支持现行理论的,靠现行理论发家的主流学术评审人很愿意看到有那么多的文章支持自己赖以成名的理论,有那么多的文章引用自己的理论。这种垃圾和错误文章很容易通过同行评审。

被SCI预警,是坏事吗 

同行评审使专业阶层将信息把关过程变成了保护他们自身地位的保障

同行评审就是你的同行有能力阻止世界了解你的工作

2 理性地看待世界第一

受体育竞标赛的固有模式的影响,

很多人看到世界第一就自豪,

因此在一些指标下搞出来的高校世界排名被高度认可,

竟然在拟定的指标下还搞出了世界科学家排名,

很多人对于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世界第一感到无比自豪,

因此他们大力倡导:

”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

垃圾文章污染了国际学术界还不够,

他们还要将那些

高级别的垃圾文章、伪装的很精致的垃圾文章发在国内,

把更大的学术权威写的垃圾文章发表在国内。

进一步提升国内垃圾文章的污染等级。

大咖们写的综述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3 垃圾文章不是中国的专利

在食品领域,

有人以”不含中国成分“为荣,

在国际论文发表市场,还没有人敢于以不发表中国人的论文为荣的。

这是因为

发表垃圾文章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其它国家发表垃圾文章的问题也很严重。

Did Eliezer Masliah Cheat? (Eliezer Masliah学术术欺诈)?

Harvard calls for retraction of dozens of studies by noted cardiologist, New York Times,

http://www.staradvertiser.com/2018/10/16/news/harvard-calls-for-retraction-of-dozens-of-studies-by-noted-cardiologist/

. 16 Oct 2018

科技日报,2018-10-18 第01版:今日要闻,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619477235832974&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619476870888302

https://www.rmzxb.com.cn/c/2018-10-18/2193148.shtml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引用数量位于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实力并没有达到世界前列,

仅仅说明我们的垃圾文章和错误文章的占比,

比其它国家稍微大了一点点。

如果一篇文章,引用了预印本平台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大概率值得一读

顶刊文章就是高水平文章,普通期刊的文章就是垃圾文章,简单而粗暴

现代科学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极低

很多颠覆性的科学研究的结果都说明理论研究比实验研究更重要 ---- 重大科学进步,都是以建立学科理论为标志

哪一刻,你感受到了普通期刊和高水平期刊(顶刊)的差距?

(59 封私信 / 88 条消息) 我想了解学术前沿,那看文献是看顶级刊物呢还是看专业的刊物呢? - 知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62972.html

上一篇:我为什么一在直面科学界尖锐的问题
下一篇:对少数派观点的包容,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收藏 IP: 73.140.27.*| 热度|

23 高宏 刘炜 宁利中 孙颉 郑永军 黄德民 王从彦 杨正瓴 王涛 钱大鹏 崔锦华 李毅伟 刘钢 梁洪泽 钟炳 冯兆东 张忆文 池德龙 雒运强 胡泽春 段德龙 周少祥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