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纹风不动,逆温而上;夜度尘仓,十面霾浮——灰霾成因凑句

已有 3997 次阅读 2013-12-8 12:33 |个人分类:大气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成因

   江苏前几日中小学校放起了“雾霾假”,使“高温假”之后又多了一个环境假类型。

   我想,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暴雪假”、“低温假”、“台风假”等。

   灰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PM2.5与灰霾联袂出场,空气净化器呈现出空前的畅销以致多处出现脱货。

   有感于雾霾假与PM2.5等,遂作标题之凑句(“纹风不动”为原封不动的成语,“纹风不动”表示无风或风力微弱。“逆温而上”系成语“逆流而上”的仿制。“暗度陈仓”乃历史掌故,“尘仓”表示混浊之空气,“夜度尘仓”体现夜间温度低于白昼,有利于雾、霾的形成与加剧。“十面霾浮”取“十面埋伏”之谐音)。


附1:百度百科“雾霾”条目摘录: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i7WdjMCZcmC4pRnxaPM9sQ-eJ5mxmVIcy0-lY3FPc-CIOJ9iLsSVCmM48mrTA3v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附2:什么是灰霾?                2009-03-10 16:14:05  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310/26558.shtml

      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区域存在着4个灰霾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附3:气象局:入冬以来三大原因导致雾霾天气频发 2013年02月13日 23: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2-13/4563023.shtml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国家气象局网站消息,记者近日从中国气象局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近期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48059.html

上一篇:孔子不说“之乎者也”、曹操DNA泄密与“文言非古代口语“的猜想
下一篇:大禹或治水,退水倚天公——地理学者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
收藏 IP: 112.86.204.*| 热度|

1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