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不看行为看动机”的文化心理定式——国粹鉴赏

已有 3752 次阅读 2012-10-18 13:50 |个人分类:人文与哲学思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不看行为看动机

  “不看行为看动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历代统治阶层尤为青睐。其实它比“我思故我在”具有更加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
   察其言,观其行。似乎是先言后行,至少是对于“言”、“行”的综合考察。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岁月里,实际操作次序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观其行,察其言”,或者“明观其行,暗察其言”,乃至“不观其行,只察其言”。
   医学诊病,相似的症状可能得出不同的诱因,此应系出于医家的良知。在社会层面上,对“行”之行迹往往视而不见,“暗察其言”则常常近于逐臭。
   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不见得能够收获赞美,而是立马起了疑心:为什么,动机是什么?万一找到一点个人缺陷,那就归结为动机不纯,别有用心了。
   中华历史上,清朝统治者将此文化传统继承、推进到一个高潮,文革时期则将之发挥至极致,覆盖到全社会,直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农民在自家地里种点蔬菜或者提篮小卖,往往就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或者萌芽。
   “狠斗私字一闪念”曾长期在人们的脑海中驻扎,“私”与“偷”不经意间进入了同一阵营。
   往大了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动机文化”。
   表面上看来,动机说似乎有些高妙,有一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因为一谈“动机是什么”,98%的动因可能是想找“茬”。再加之过于玄虚,看走眼的机会有如过江之鲫,甚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有学子以为学了心理学,就能猜透人的心理,其实是大谬不然的。学了地震学尚且不能预测地震,何况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乎?因此,就历史事件与人物而论,各类正说、戏说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其实,就是自己说的所谓“自传”靠谱的也不多。
   有道是:西方谋事,东方谋人。我以为,中华的谋人文化似乎高度发达,在世界文化奇葩中似乎可以独领风骚。谋人文化其实也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给世界大同提供精神食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623890.html

上一篇:甲骨文疑似占卜专用文字系统——殷商甲骨文识别工程畅想
下一篇:专利制度的中国式异化与毒副作用——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