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炭疽杆菌疫苗研发成功之后,巴斯德和他的同事将注意力转移到狂犬病的问题上来(47,48)。尽管他们可以培养细菌,却不能够培养病毒,但他们确认了致病因子位于感染动物的脊髓和大脑内。巴斯德和他的团队将患狂犬病动物的神经组织接种兔子,待兔子死亡后,取其脊髓;通过此种方式,他们能够在兔子之间进行传递感染。Roux发现,如果脊髓干燥15天,他们便失去引起狂犬病的能力了。脊髓干燥少于2周不能充分减毒,干燥时间最短的脊髓显然含有保持毒力的病毒。巴斯德团队制备的疫苗含有干燥脊髓的生理盐水悬液。他们的免疫程序包括连续14天每天接种,首次使用干燥14天的脊髓进行初始免疫,随后的免疫使用干燥时间逐渐缩短的脊髓。直到2周后,最后一次接种使用干燥时间最短的脊髓,其中含有有毒力的病毒。不必说,这个免疫接种方案是非常有争议的,甚至在巴斯德团队成员之间也存在争议。令人费解的是,巴斯德和他的同事是如何鉴定含有狂犬病毒的组织,及如何在设法实现减毒的同时能保留免疫原性。
20世纪20年代晚期至30年代早期之间(49,50),马克斯·泰勒(Max Theiler)——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的南非医生,通过在研碎的鸡胚细胞上反复传代野生型Asibi株,研发了一株黄热病毒减毒株,鸡胚组织事先选择性地移除脑和脊髓,以减少神经组织的量。第89代和114代之间某代,此病毒丧失神经毒力。泰勒使这株减毒病毒17D适应在鸡胚生长。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株减毒疫苗为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效力树立标准,今天仍受到赞赏。17D株仍然是有史以来研发的各项指标都最好的疫苗之一。已有数亿成人和儿童安全接种此种疫苗,该疫苗能提供长期的保护作用。这是一个惊人的壮举,特别是此种疫苗的研发发生在建立现代组织培养技术和形成病毒遗传学的概念之前。1951年马克斯·泰勒获得诺贝尔奖。
译自《新一代疫苗( New Generation Vaccines )》 第1章(主编:Myron M. Levine,第4版,2010年)
[ 王月 黄思佳译 严家新校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